下载此文档

乐曲《沉鱼-西施浣纱》在古典舞《爱莲说》中的“陈情”作用.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乐曲《沉鱼?西施浣纱》在古典舞《爱莲说》中的“陈情”作用
在舞蹈表现过程中,伴奏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奏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通过舞者的肢体创造视觉的形象,二者结合方能使观众感官饱满,充分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同时,音乐伴奏能使舞蹈的主旨更为鲜明,表现更加突出,使舞蹈作品的主题升华,情绪明显,情节生动,进而突出舞蹈作品的风格性,使舞蹈作品更加准确生动的诠释作品主旨和作品内涵。乐曲《沉鱼·西施浣纱》是古典舞《爱莲说》的背景音乐,收录在由中央音乐学院宋飞教授持弓领衔,数十位国手联袂创作的《国色专辑》之中。该乐曲宛转悠扬为中国古典舞蹈《爱莲说》的舞蹈情节的推进和舞蹈情绪的渲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符合人们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认知。
《系辞传》中曾有一段名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言不尽意”即“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也就是说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表达圣人的“意会”,从而在美学意义上对“象”做出一个重要的法则规定。《易传》中的“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命题,其核心便是突出表现的写意性,而写意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意会”本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要义。
舞蹈《爱莲说》创作蓝本来自于宋代诗人周敦颐的同名诗作《爱莲说》,作者以莲花自喻,表现自己洁身自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人格。同样,舞蹈《爱莲说》以“莲花”为喻体,运用柔美婉约,灵动自如的肢体动作,细腻舒展,丝丝入扣。运用行云流水欲诉还休的舞句向我们传递了东方女性古朴典雅之美以及如荷花般洁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独立的君子品格。舞者看似漫不经心但又随心所欲的舞蹈更是舞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除了舞蹈动作以外,乐曲《沉鱼》温婉明丽,清新高扬的音乐风格和丝竹弦韵的音乐特点给舞蹈徒增了写意的美感,使得舞蹈之“象”与音乐之“美”作品之“意”完美结合,清新脱俗,同时也符合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要义和人们的传统审美方式。
乐曲《沉鱼》有着很强的旋律性和可舞性,柔美温婉、清新明丽,十分符合《爱莲说》这一高洁自重的主题色彩。琵琶的连续琶音在乐曲中的运用更是增加了舞蹈表现中的缠绵的情愫。乐曲一开始是潺潺的流水声似的前奏,舞者上身粉红贴身连襟渐变色上衣,衣袖如花瓣微开,呈现出荷花般的嫩粉红颜色;下身深碧色裙裤,莲叶形状的裙摆,伴随着流水似的乐曲的声音,舞者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沐浴清澈的月光,亭亭玉立,于波光潋滟中散发袅袅清香;琵琶声响起,这朵荷花身姿摇曳,随着水流般的音乐开始舞动,袅袅婷婷,柔婉可人,按捺着燥动而更显出难得的娇羞之态。随着琵琶的琶音消失,音乐渐渐变得深沉稳重,舞者含羞于碧绿之中,或掩面于莲叶左右,或翘首待放,或婀娜多姿,悄然绽放不施粉黛的天生丽质,尽情舒展无与伦比的脱俗气质;倏尔音乐情绪激转,由原来的柔婉悠扬变得激情澎湃,演员动作也随之呈现洒脱傲然,明快爽朗。时而醉卧天地之间,时而迎风起舞,时而奔放,时而羞涩,动作利落明快,节奏开合自如。在这乐曲的衬托之下,舞者方能从容自若的表现出生命的张扬与生活的彻悟,因此使舞蹈呈现出“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豪迈气概。当音乐接近尾声,随着清脆的两

乐曲《沉鱼-西施浣纱》在古典舞《爱莲说》中的“陈情”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xwziyou8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1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