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中日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若干特点.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论中日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若干特点
摘要: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普遍规律,然而在转移速度、方向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国各具特色。日本的特点是:转移速度、方向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一致,即速度快,方向以大城市为中心,由前期转至二产到后期主要流入三产;提高,缩小;农业劳动力素质高。适应性强。我国劳动力转移过程起伏不定,转移速度与经济增长不完全8 t tt8. com同步,以农村中的二产和三产为主要转移方向,近年来向城市转移的势头在加强;城乡收入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对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有负面影响。
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速度;转移方向

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解决8t t t 8. c o m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非常重要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又在于收入,而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能否顺利地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则成为解决8t t t 8. c o m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先行工业化国家中,日本的情况8 tt t 8. com与我国有很多8ttt8相似之处。本文对中日两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若干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所借鉴。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日本直到二战后经济中才出现意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至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趋势已明显加强,但转移规模仍然。这是由于. com经济刚刚开始恢复,再加之战后农村的土地改革,使大批农民获得ssbbww了土地,因而影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的力度。第二个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也是8tt t 8. com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高潮时期。1955—1975年,%%,%。第三个阶段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农业机械化的高潮已经过ssbbww去,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规模逐渐8ttt8缩小。农业劳动力转移进人了稳定时期。1973—1984年,%.%。%,标志着日本已经完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慢时,转移的速度也相应较慢,而转移的高潮时期也正是经济高速发展,工业部门急剧扩张时期。这也验证了二元经济理论的重要,即如果8 tt 非农业的就业机会扩大,农业就会向非农业转移劳动力,转移量对经济增长率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受流入部门的收入水平影响则较小。
同日本相比
,我国要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的规模巨大,难度极大。从农业就业人数的变动情况8 tt t 8. com可以实质意义上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从几个时期的情况8 tt t 8. com来看,只有在1991—1995年以及2001—2005年两个时期内,农业就业人数绝对量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还应注意,从城市就业中农民工的比重变化来看,农民工占城市就业人数的比重,%;1990年为1

试论中日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若干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