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崩溃的美元及其国家信用
本文仍然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首先透视了美国国家信用的膨胀过程和机制,具体分析了美国国债膨胀和美元膨胀的过程,美国国债膨胀源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和战争费用窟窿的买单,美元全球泛滥是因为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将超发货币转化为自己的资本优势,或者直接从全球抽吸资源和财富。
消费信用膨胀反映了这样的事实:美国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垄断资本集中,而且集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美国经济和市场运行也就更不稳定和更加脆弱。
随着危机的加深,国债和其它债务的扩大,在美国垄断资本深知其害而且自我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美国解决债务的资金来源只能越来越依赖于境外资本,通过战争和信用评级等手段驱赶全球流向美国,在全球范围发动经济金融战,以维持消费信用和最庞大的军事力量,同时美国垄断资本通过经济金融战这个特种资本循环获利。
美元的“堰塞湖”的发展反映了美元崩溃的条件越来越充分,而且促动崩溃的能量也在不断累积。
本文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推导了美元崩溃的市场机制、过程和后果,目前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其标志是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非美元结算。货币崩溃意味着市场瓦解和经济瘫痪。纸币崩溃机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却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
我们要积极有效应对美国的军事战和金融战,这两者有合流倾向,也是美国现阶段特有的资本循环方式。继续上屋抽梯策略,加高美元堰塞湖。尤其重要的是为后美元时代做经济理论准备。
正文: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流通总量的不断膨胀和货币贬值几乎是所有国家共有的现象。我们知道,由于资本对国家信用的不断掺水,黄金和白银被迫退出货币流通领域,而由纸币代替行使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现在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纸币的扩张究竟有没有边界?如果有,这个边界在哪里?换言之,纸币在什么条件和机制下会退出流通领域?纸币退出流通领域的结果是什么?在这里,我们以美国的国家信用和美元为例,展开我们的讨论,以搞清纸币及其流通所依赖的诸方面。
美国国家信用掺水
在以前的论文中(注①),我们曾经指出,在资本将国家政权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并且利用国家信用为资本的获取利润服务的条件下,资本对国家信用的掺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通过国家机构运行体现的国家信用或者说国家行为,本应具有公益特征。利用国家公权力为某个人群谋取利益,使得国家信用和国家行为脱离了国家公益的本来方向,从而忽视甚至损害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群的整体利益,国家就成为为某个人群或者某一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国家信用或相应的国家行为的公信力会下降。这种偏离纯公益特征并且为某一部分人利益服务的国家行为,就是国家信用的滥用。在资本主义时期,资本首先通过市场对社会财富的生产与消费进行控制,并且利用对国家信用的滥用和执掌公权力的人们扩张国家消费的倾向,逐步对国家行为加强影响和控制,将国家机构作为维护资本统治和进一步追逐利润的工具,国家信用在公益的幌子下被塞进了资本自身增值欲望的大量私货,国家信用因为资本的利益而被滥用,国家信用因此被大量掺水。
银行家对银行信用掺水的结果,一旦被人们发现,会引起挤提存款风潮,银行家的命运就是破产倒闭,资本将银行信用的掺水机制移植到国家信用领域,引起国家信用的膨胀,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家信用受损乃至丧失。美国政府作为信用市场的参与者,有两重角色;一个是作为受信者,在市场融通资金,也就是发行国债
走向崩溃的美元及其国家信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