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标准制度建设的挑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处于开放驱动、市场化驱动与创新驱动的阶段,中国把这个阶段视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开始呈现本地化、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例如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这些趋势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那么,中国的下一步是继续推动多边开放,还是转向本地化、区域化、集团化?
2013年12月7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发表《巴厘部长宣言》,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这是世贸组织成立18年来的首个全球贸易协定,是振奋人心的进步,共包括10份文件,其中涵盖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序、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上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内容。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已明确了“形成面对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的网络”的目标,以此作为深化开放的突破口。可以说,中国启建上海自贸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适应高标准的自贸区规则,具体来说,即如何适应负面清单管理、如何适应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如何在服务业领域实现广泛而全面的开放。再从中美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来看这个目标,也就是双方在全球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发展方面如何能进一步合作。
曹远征中经济学家
上海自贸区向更高标准的体制建设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实践是负面清单管理,实质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过去,中国政府采取正面清单管理,除了禁止和限制外,即便是鼓励的也需先批准。而负面清单则转换了观念,只要政府不限制、法律不禁止,企业就可以做。尽管目前负面清单长达190多项,但上海自贸区承诺这个清单可以减少,每减少一项,改革就迈一小步。比如企业注册制度,过去中国的企业需要项目获批才能进行注册,上海自贸区降低了这个门槛:第一,不需要实交资本,认交就行;第二,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就注册;第三,事前不需要办理文件。不久以后,这个政策变成了全国工商局的政策,对全国各地企业而言大大降低了民间办企业的门槛。
其次,更重要的意
更高标准制度建设的挑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