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主要内容1、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概况2、厌氧运行管理3、好氧运行管理4、污泥处置5、我国污染现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湖降水降水蒸发蒸腾蒸发地表径流返回流海洋渗漏水汽输送水循环途径:降水、蒸发、水蒸气输送。地球降水40万km3/年;循环水量占3/10000植物蒸腾、土壤和地面蒸发消耗56%;形成地面径流34%;下渗补地下水10%;水体的自净现象污水进口溶解氧藻类细菌有机物原生动物水流方向上段:有机物浓度骤增;细菌繁殖,溶解氧浓度下降;中段:有机物被细菌作用下降;捕食细菌的原生动物大量出现;细菌量衰减;水中蛋白质的降解使游离氨氮增加;下段:有机物降到最低;细菌被原生动物吞噬减少;原生动物失去食料而减少;溶解氧恢复原来水平;氨经消化细菌作用形成硝酸盐、亚硝酸盐。有机物矿化形成磷酸盐、硫酸盐。都是藻类生长的营养;这些盐类含量低,水就逐渐达到净化;含量高,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1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概况厌氧生物处理又被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4和CO2的过程。厌氧过程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1881年法国的LouisMoutas发明了“自动净化器”处理污水,从而开始了人类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废水废物的历程。,比中国早300多年。截至到1991年,国外已收集了产甲烷菌65种。1974年荷兰大学莱汀格开发研制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简称UASB反应器,是把厌氧活性污泥法中的反应池和沉淀池和二为一,简化处理装置。1977年UASB实现工业化应用。欧美国家80%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技术是一项资源回收技术,可再生能源,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1978年我国才开始对厌氧微生物进行研究。1980年美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厌氧操作技术的发明者Hungate教授来华讲学,大大促进厌氧消化微生物的研究工作。截至到1989年我国研究人员分离出8种产甲烷菌。研究人员研究产甲烷菌的同时,对不产甲烷菌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的相互关系。96年沈阳华润雪花啤酒厂首先在荷兰引进厌氧设备技术。97年深圳金威啤酒厂引进荷兰厌氧设备技术后,中国厌氧处理逐渐增加。。避免了影响环境的臭气和蝇类的繁殖。产生的污泥量少,相当于传统好氧处理的1/10~1/6。产生清洁能源沼气,燃烧后释放的碳氢化合物较少,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可以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不需要曝气设备,节省动力消耗。。由于厌氧微生物的世代期长,增长速度较低,污泥增长缓慢,一般启动期长达3~6个月。厌氧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不能达到排放标准,要与好氧处理结合起来使用。对有毒物质敏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如果废水中含有硫酸盐,在厌氧条件下会产生硫酸盐还原作用而放出H2S,如果反应器不能密闭,就会散发臭气引起二次污染。(1860-1899):简单的沉淀与厌氧发酵合池并行的初期发展阶段。特点:☆污水沉淀与污泥发酵集中在一个腐化池(化粪池)中进行;☆处理对象为污水、污泥;☆精确设计建造的化粪池至今仍在使用;
污水厂的运行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