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第一章译序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八一)的名字对我国读者绝不是陌生的。他的主要作品《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白痴》、《少年》、《卡拉马卓夫兄弟》等早已译成汉语。他的代表作《罪与罚》更为广大读者所熟知。高尔基曾经说过,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那些震撼人心的悲惨画面,他以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的那些庄严的、悲剧性的痛苦形象,都深深印在所有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的心中。"如果说时间能熄灭爱情的火焰和人类的所有其他感情……那么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时间却会创造不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正是世界文学中这种不朽的作品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与文学道路是一种最深刻的悲剧,其实质是:敌视天才、自由和艺术之美的现实,压制和摧毁人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在莫斯科一个贫民医院医生的家庭里。一八四三年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不久就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一八四六年发表的《穷人》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在文学界引起了注意。《穷人》显然受果戈理《外套》的影响;在思想上他也接近当时平民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人物。他曾参加空想社会主义者彼特拉舍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六六)的小组,为此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后被赦免,改判流放,在鄂木斯克监狱服四年苦役(一八五○——一八五四)。后来他根据狱中的经历写成了《死屋手记》。四年流放使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上,反抗毫无意义;他只看到压迫、道德基础的崩溃、资产者的胜利、贫穷、卖淫、饥饿……而看不到出路何在。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上只有两种可能:压迫和被压迫;只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没有,也不可能有第三种可能和第三种力量。他的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他创作的题辞。这句话表现出他主要作品中主人公们的苦闷,反映出他们心目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不做奴隶主,就做奴隶,不压迫别人,别人就压迫你。"主子的道德"是与人性相抵触的。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后者:宁做牺牲者,不做刽子手,宁被践踏,也决不践踏别人。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知道有任何别的可能。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