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听潮教案.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8课《听潮》导学练测资料包八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幽静:幽雅寂静。赏鉴:欣赏鉴别(多指艺术品)。云汀t‰ng:这里指云白色的海面。汀,水边平地。琼台:玉石筑成的台。琼,美玉。芳醇ch’n:芳香纯正。恍huƒng惚h‘:神志不清。慵yng懒:慵困。酣hn梦:甜蜜的梦。汩g“汩:水流动的声音。战栗:战抖。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溺nŒ爱:过分宠爱。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彦(1901─1944)现代小说家。原名王衡,又名王返我,字忘我,浙江镇海人。文学研究会成员。长期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桂林创办《文学杂志》。作品多取材于乡村生活,反映旧中国悲惨的现实与世态的炎凉。著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长篇小说《野火》后改名《愤怒的乡村》等。鲁彦是现代作家。1901年出生,原名王返我,又叫王鲁彦,笔名鲁彦。浙江镇海县人。在家乡上过几年小学,后被父亲送到上海学徒。后到北京参加了蔡元培、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还进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当旁听生。受“五四”运动思想潮影响,开始文学创作,加入了“文学研究会”。他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二十多年,写了不少作品,解放后出版了《鲁彦选集》、《鲁彦散文选》。鲁迅先生把鲁彦的作品归入“乡土文学”一类。后来一些评论家也说他“以描写乡村小资产者和农民生活见长”。鲁彦热心提倡世界语,精通世界语,用世界语翻译了许多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像《波兰小说集》、《显克微支小说集》等,当时,还把他称作“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家”。[来源:+先|锋|网]1944年,鲁彦就在逃避日寇炮火的动乱生活中,贫病逝世,年仅43岁。本文原载1934年9月1日《中学生》第47号,后收入《驴子和骡子》。据作者夫人覃英谈:“鲁彦是现实主义作家,他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四面环海的普陀山。作者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2、相关知识: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他十分不满。当济南发生一起惨案时,他如实地向世界作报道,触怒了国民党政府,被撤了职。后来,当局要他搞书报检查,他不干,于1927年夏跑到上海,先是失业,后是教书,并由此开始专业文艺创作。这一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那里,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据覃英同志说,“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象大海。”于是写出《听潮的故事》这篇优秀的作品。创作的缘起“那是一九二九年暑假,鲁彦同我到浙江普陀山避暑。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听潮的地点就在那里。同去避署的还有楼适夷、任钧等人,郁达夫和王映霞稍后也到了那里。楼适夷先生最近给我写信还提到那次避暑。”覃英同志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在岛上与鲁彦一起听潮时的情景:“我和鲁彦在岛上住了一个月的时间。鲁彦非常喜欢听海潮的声音。他喜欢大海,对潮声特别欣赏。当时,我听到潮声,感到很害怕。而他不然,他听得出,仿佛是千军万马。他常常一个人走到门外听潮声。我们住的楼房濒临大海。海潮起伏,潮声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声音。”节选时删去的故事课文《听潮》是从《听潮的故事》中节选并作删改而来的。《听潮的故事》写“我”和妻来到

听潮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133 KB
  • 时间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