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教育与成功
中国“好声音”节目在世人瞩目中落下帷幕,获得冠军的李琦成了众人羡慕和争议的对象。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很多选手因为没有进入决赛而泪洒舞台,成为冠军的人众人皆捧之星月,其余的似乎皆成了陪衬。在成功的光环笼罩下,小人物李琦从一个底层的音乐追梦人一下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大名人。好声音之所以夺人眼球,就是抓住了现代社会中追求成功的浮躁心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都成了成功的代名词。
短暂“成功”的误区
每个社会人都知道,教育需要勤学苦练、经历挫折。每份成绩的取得也许都交织着痛苦,每一次成功背后都伴随着失败,每个人在内心的成长中需要享受愉悦。但是,目前的教育过分关注了成功的获取,过分关注了学段任务,却忽视了人的终身发展,忽略了人的幸福发展。当前各级各类学校乱象丛生,源自于教育系统从上而下刻意追求不当的政绩观、利益观,以期达到全社会的认同。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削弱了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主的育人目标。上级部门和社会舆论把学校的成绩和升学率当作了评判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同时,学生家长向学校要分数要质量,教师只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学校校长则以分数考核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甚至不惜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作为获取高分的代价。如此恶性循环,学生最终成了追求分数的机器。
“成功、成绩、成长”的概念
首先从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谈起。对于学生来讲,不以成绩的好坏论英雄,想想学生考到九十分和八十分有何区别,这仅仅只是一种学习能力上不足的体现。相信只要智力没有障碍的前提下,成绩不好只是一时,只要通过自身努力,成绩是可以得到提升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说成绩考砸了,学生的其它一切能力就被完全否定了。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当年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因为种种机遇和自身的努力,成为了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成功者,而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也只不过是一个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在平凡岗位上年复一年劳作。这也是很多老师惊呼,当年被自己臭骂的学生现在都有了辉煌的事业,远比自己认为的优等生发展得成功。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尚未取得成功之时,少年时代都由于思维独特,成绩不优异,被老师定义为差生。可是他们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功却无人能比,所以成功、成才者未必成绩好。
从教育本质探究
关于教育的本质,正如卢梭所说的,教育就是生长。细细研究,“教育”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含义,从字形和本质上都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呈现出的是一根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也就是说,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
课间活动上曾观察到两个孩子,他们都在草丛中发现了小虫子。平时成绩一向很好的A同学捉住了一个蚂蚱,他把蚂蚱翅膀掐了,提在手里做战利品,不断向同学炫耀自己手中垂死挣扎的蚂蚱。另一个成绩不太好的B同学,发现了一只小螳螂,他没有去惊动它,而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小螳螂挥舞着大刀在草丛里蹦跳,脸上全是满足的神情。如果说以成绩而论,B同学确实不如A同学,但是在真正懂教育的教师眼里,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在成长,不管未来他是否会成功成才,但至少他是一个心怀仁慈的人。一个懂得怜惜生命的人,他的成长
漫谈教育与成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