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核污染
引言:核武器的威力
核武器在几个现代战争中的使用
核武器所造成的环境危害
未来战争:失能武器战
人类的明天: 拒绝核武器,拒绝战争
核武器: 除具备普通炸弹的破坏效应之外,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电磁脉冲等是核武器区别于常规武器的五大破坏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放射性沾染才是最严重的危害。
在科学界,提出了更具毁灭性也更为恐怖的第六大效能,那就是“核冬天”—对地球气候的改变。
核冬天—对地球气候的改变
核冬天,也称为TTAPS(五位科学家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理论,是于1983年10月31日在华盛顿召开核战争以后的世界—关于核战争带来的长期的全球性生物学后果讨论会”上由五位科学家提出的。在会上TTAPS小组联名发表了题为“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报告,并于1983年12月23日公开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毁灭性效能起源于两大因素:
1) 地爆产生的核尘埃;
2)核爆炸后的遍地的烟灰。
核冬天,是科学家们假设在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核战争中,由于核弹的爆炸在短时间内产生的数百亿吨的尘埃和烟石把地球团团地笼罩起来,隔断阳光照射,引起内陆和海洋气温骤降,造成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不见天日的黑暗和极度严寒,这种恶劣的气候使植被的光合作用中断,导致各种动物、植物的死亡和枯萎,其中也包括人类。
核冬天将造成严重的后果:(1)庄稼无收、植物难存。在遭到核打击后,覆盖地球和海洋的植物要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数年或更长时间;(2)陆地上的动物难以活命;(3)海洋生物锐减;(4)“生物圈”遭破坏,人类将遭受灭绝的威胁。
据资料记载,全世界现存核武器,其杀伤力可超过或等于100万个广岛原子弹。按人均摊派,每人有3t梯恩梯(T NT)当量,其威力至少可以将地球毁灭50次。美国国防部《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确将俄罗斯、中国等7个国家列为核打击目标。这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是处在核武器的威胁与恐怖之中,核威胁依然不容忽视。
什么是贫铀弹
贫铀又称贫化铀(depleted uranium, DU),是提炼用于制造原子弹及核燃料过程中的一种核废料,是具有低度放射性的有害物质。贫铀弹是指以贫铀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炸弹、炮弹或枪弹。然而,贫铀弹所谓的“贫”只是相对于原子弹而言、对人类和环境来说它仍是不折不扣的核武器。
贫铀弹的危害
对环境的第一污染来自炸弹爆炸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气溶胶。由于贫铀属于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所以必须进入人体内才能造成损伤效应。贫铀弹爆炸后在周围环境中形成了高浓度的气溶胶,再通过呼吸道进入人或动物体内,造成危害。
贫铀弹(DU)内污染的特点
(1)受暴露的人群复杂。在遭受DU弹袭击的人群中,除冲突双方的士兵外,还有大量的无辜平民,其中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他们对铀的敏感性有可能更高,更易受到贫铀污染的伤害,如造成免疫损伤。
(2)短期内释放量大。DU弹袭击时,在短期内有大量的DU释放到环境中,而在铀作业时可释放到环境中的铀是控制在摄入量限值以下,即使在事故的情况下,释放铀的量超过摄入量限值,其总量也不可能达到DU弹袭击时的情况,涉及的人员也是有限的。
(3)造成内污染途径特殊。DU弹片致伤造成伤口的污染是DU所致内污染的主要途径,其污染量取决于致伤面积的大小、伤口部位血管受损的严重性、滞留在伤口处弹片的数量及其大小、受伤部位的弹片是否可被即时行切除手术等多种因素。
美国是最早研制和装备贫铀弹的国家。目前,世界上至少已有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贫铀。
back
核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
1945年8月6日,美国对日本的广岛实施了世界上首次的核袭击。 ,爆心投影点1000m范围内的建筑物,瞬时间腾起熊熊烈火。12k m2内建筑物全部摧毁,爆炸引起的炽热的狂风席卷全城,翻滚的浓烟笼罩全城,高达几亿摄氏度的高温,热浪以4865km/h的高速荡涤一切。钢筋水泥建筑顷刻间崩塌,城中心区木板结构的建筑被大火吞没、荡平。
1945年8月9日,美国对日本的长崎实施第二次核打击,威力当量相当于2万t TNT。由于长崎地形地貌较广岛有差异,破坏略低于广岛。但是,核袭击仍使长崎68%的工厂毁坏,11km2内的房屋全部摧毁,,,死伤占全市人口的29%。全市街道狼藉、横尸遍地,有报告说“三菱钢铁厂房坚固而复杂的构架均扭弯曲屈如软糖状,大小树木均被炸去枝叶或连根拔起或自树干处折断”。就此悲惨之状而言,如果发生全面核战争,对整个地球环境的破坏可想而知。
战争与污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