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力
一
力的概念
定义: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键词:两物体、间、相互、作用
(1)“两物体”的涵义:
A
某物体不能给自己施力,若受力,必须有另一个物体。这个可以解释人不能自己把自己提起来
B
任何一个力只牵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取决于它周围的物体,这个涵义
可用来判断力的分析是否完整,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看周围的物体数量(注意不要忘了地球),
有几个物体至少应该有几个力,先确定一个基准数;其次做加法,有压力时是否考虑了摩擦
力;最后做减法,有些力可忽略不计,如明确表示空气阻力不计。
(2)“间”的涵义
之所以是两个物体,是因为他们彼此分离,而一旦合为一体,则不存在力,这个“间”
字是整体法和分解法的基本依据。
(3)“相互”的涵义:
A
两个物体构成一对力,这两个物体均既是施力体,也是受力体,此是牛顿第三定律
的根基。
B
实际做力的分析时,必须明确研究对象作为受力体,而对它的施力暂不考虑。
(4)“作用”的涵义:
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慢慢领悟吧。而“作用效果”却是明确的,就是改变运动或变形,当然也可以将变形看做局部的运动改变。
2
力的数学概念
力是一个矢量,满足数学矢量的一切条件,可以应用矢量的一切方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此部分作为数学的应用,掌握坐标系的选取和正交分解法,即可。运用时注意物理的实在性。
二、力的要素
力不止书上说的三要素,实际上力有以下八个要素:施力体、受力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区域、作用时间、作用效果、作用效度。下面分别讲一些注意事项。
施力体和受力体。
这两个要素虽然很明显,但初学者很容易忽视,而如果这个混乱,受力分析一定混乱。
2
大小和方向
这两个要素大家关注最多,出现的问题比较少,但是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有些中学生可能开始会形成一个固化的概念,即这个大小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变的。事实上,要改变这种认识。大小和方向都是可以变的。
3
作用区域
书上用的是作用点,适用面太窄。作用区域可以是点、线、面。
4
作用时间
如果说施力者和受力者是容易被学习者忽视的话,作用时间却是被讲授者忽视了的一个要素。我见到的教材,没有围绕作用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这里就简单说一下作用时间引起的影响。
(1)作用时间分瞬时、持续、间歇反复,如果变力、碰撞这些作用用“作用时间”这个要素与简单的持续力纳入一个体系,会比较容易理解。
(2)作用时间持续到某一个临界。所谓量变到了质变。物理中有许多临界问题,实际上都受到了作用时间的影响。
5
作用效果、作用效度
力的作用效果就是运动或变形。但运动的持续程度以及变形的程度称为作用效度。如该力对运动的位移、时间的改变力度就是作用效度。
一
力的概念
定义: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键词:两物体、间、相互、作用
(1)“两物体”的涵义:
A
某物体不能给自己施力,若受力,必须有另一个物体。这个可以解释人不能自己把自己提起来
B
任何一个力只牵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取决于它周围的物体,这个涵义
可用来判断力的分析是否完整,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看周围的物体数量(注意不要忘了地球),
有几个物体至少应该有几个力,先确定一个基准数;其次做加法,有压力时是否考虑了摩擦
力;最后做减法,有些力可忽略不计,如明确表示空气阻力不计。
(2)“间”的涵义
之所以是两个物体,是因为他们彼此分离,而一旦合为一体,则不存在力,这个“间”
字是整体法和分解法的基本依据。
(3)“相互”的涵义:
A
两个物体构成一对力,这两个物体均既是施力体,也是受力体,此是牛顿第三定律
的根基。
B
实际做力的分析时,必须明确研究对象作为受力体,而对它的施力暂不考虑。
(4)“作用”的涵义:
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慢慢领悟吧。而“作用效果”却是明确的,就是改变运动或变形,当然也可以将变形看做局部的运动改变。
2
力的数学概念
力是一个矢量,满足数学矢量的一切条件,可以应用矢量的一切方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此部分作为数学的应用,掌握坐标系的选取和正交分解法,即可。运用时注意物理的实在性。
二、力的要素
力不止书上说的三要素,实际上力有以下八个要素:施力体、受力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区域、作用时间、作用效果、作用效度。下面分别讲一些注意事项。
施力体和受力体。
这两个要素虽然很明显,但初学者很容易忽视,而如果这个混乱,受力分析一定混乱。
2
大小和方向
这两个要素大家关注最
2018年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