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每天有大量不良环境因素、污染因素存在,极易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
1 危害因素
生物因素: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的机会较多。
锐器刺伤:手术室护士与其它护士相比受伤危险性更大,感染机会会更高。除使用注射器、静脉输液等常见原因外,手术室护理人员还面临着手术器械的误伤害。
皮肤黏膜损伤:国内手术室护理人员缺编现象较普遍,有时护理人员皮肤黏膜有轻微的损伤还是照常参加手术,这就增加了感染的危险。
无保护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等污染物,时间较长:未养成戴手套的习惯,护士通常在接触病人的大小便排泄物时戴手套,而在接触经皮肤传播的血液时较少戴手套,甚至有人认为戴手套没有价值,会防碍工作,或是浪费。她们仅在知道病人患有传染病时才决定戴手套,多数护士还没有很好建立地常规预防措施的观念。
空气污染
麻醉剂:手术室使用大量的麻醉剂如异氟醚等。这些麻醉剂可呈气态弥散于空气中,也可经病人吸入后排出大量的麻醉废气,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体内蓄积危害健康。
紫外线:手术室普遍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紫外线能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活跃的、不稳定的和有毒的臭氧。
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碘伏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致癌的作用;是职业性皮炎的常见元凶。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头痛、胸闷、气喘、咽喉炎、眼灼伤及肺炎,流感样症状,寻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此外乙醇等消毒剂还有易燃的危险性。
细胞毒素类药物:癌症病人手术时需要台上或台下注射细胞毒素类药物。其毒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突出表现在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和红细胞也会受到影响,还可出现生殖系统毒性。
X线照射:手术过程中,特别是骨科手术,常需影像学辅助,护理人员经常受到X线照射,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产生多种伤害,如造血功能低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电灼伤,化学毒品烧伤:手术室使用大量的仪器设备,因空气潮湿、连接或操作不当及设备老化等原因常有漏电、短路现象发生。病人、医护人员也因此被电灼伤。另外化学药品乙醇的使用,也给烧伤带来了可能性,如脑科、骨科手术,往往使用碘酊、乙醇消毒,如乙醇尚未干透或用量太多浸湿床单,在使用电刀手术,术中会产生火花,易燃液体遇火弧光后发生起火造成患者和医护人员烧伤,这样的事故国内屡有报道。
身心损害:繁重的工作,长时间站立,受重力影响血液在下肢储留,回流不畅,再加上饮食不规律,使手术室护理人员患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腰背酸痛的机会增多。另外,超快的工作节奏,严肃紧张的工作气氛,新技术新业务的日新月异,又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她们患偏头痛、神经衰弱、痛经的可能性增多。
2 防护对策
预防锐器刺伤
规范操作规程,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安全处理针头。
手术中正确传递器械。传递时刀尖的锐利面应对着自己,防止误伤他人,必要时用弯盘传递。手术衣浸湿、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
针刺伤的应急处理: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从近心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并用碘伏消毒伤口,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
预防生物污染: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养成操作戴手套的习惯,手套破损及时更换。参加感染手术戴双手套、穿鞋套、戴口罩、帽子、佩带防护镜、不穿漏趾手术鞋。
减少空气污染
紫外线灯管可采用无臭氧石英紫外线杀菌灯。
减少麻醉剂的毒害:采用高效低毒的麻醉剂,用禁闭式麻醉机,将病人呼出的麻醉废气排至室外,减少室内污染。
合理使用消毒剂:消除“消毒剂使用越多、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的错误观念。环氧乙烷代替甲醛熏蒸,戊二醛用加盖容器,操作者戴手套、防护镜。
提高手术室的空气质量,改善通风设备,有条件医院使用层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