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张特性分析传统书画修复装裱的科学优化
【关键词】纸张特性;传统书画;修复装裱;优化
【摘要】流传至今的古旧书画,几乎都经历了数次修复装裱,但书画修裱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存在人为损伤风险。对于珍贵或质地酥脆的古旧书画而言,减少修裱次数并提高修裱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修复人员除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对传统修裱技艺进行科学的优化。文章从纸张的强度特性、方向性、两面性及酸碱性等四方面的分析入手,有针对地提出了书画修裱的优化方法。
书画修复装裱是我国一项传统技艺,流传至今的古旧书画几乎都经历了数次不同程度的修复装裱。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一书中说:“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1]11通常书画在破败不堪的情况下进行修裱处理,而每一次修复都或多或少会对书画产生一定损伤,因此对书画修裱进行科学化的分析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2],而减少修裱次数并提高单次修裱质量是提高书画,特别是珍贵或质地酥脆的古旧书画耐久性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书画类文物载体材料的纸张,其性质劣化必然导致书画的损毁。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化学家巴罗以实验确认酸性是导致纸张耐久性下降的主要内因[3],而明矾这一酸性物质却长期应用于我国传统书画修复装裱中[4],因此古旧书画修裱的质量除了对外观裱工的要求外,还应更多关注纸张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变化对书画耐久性的影响。
书画类纸质文物耐久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5],除纸张酸碱性以外,还与纸张强度、结构特性以及使用方式有关,充分认识纸张特性将有助于提高书画修裱的质量,使书画修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性修复。在多年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试从纸张的四个重要特性入手,浅析传统书画修复装裱中的问题及相应的优化方法,以期对业内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纸张的强度特性
强度是纸张最重要的物理特性,一般以纸张发生破坏时的最大外力值来表示。强度丧失意味着纸张寿命的终结。因此从狭义上来说,纸质文物保护就是尽最大可能维持纸张强度的稳定性。
纸张主要由纤维素纤维组成。纤维间的氢键结合力对纸张强度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氢键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一般湿纸强度只有干纸强度的3~8%[6],而施胶或添加湿强剂的纸张湿纸强度相对较高,这是纸张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纤维本身的强度也影响着纸张强度,纤维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易发生水解、氧化和光降解反应,造成分子链断裂,进而导致纸张强度下降。
在传统书画修复的洗、揭、补、托等关键工序中,画心被水完全润湿,强度大幅下降。通常洗画前以水油纸来保护脆弱的画心,揭心前以吸水纸吸水,当画心达到一定干度后再揭除托纸,而在托底、覆背完成后都要对画心吸水,再上墙挣平。上述传统方法已然诠释了修复师对纸张强度特性的把握,然而纸张经过干湿变化后,会导致纸质结构疏松,纤维间氢键数量减少,必然引起画心强度下降和表面颜料松动。
另外在修裱用水的选择上,一般就地取材,过去以井水、河水为主,而现代多用自来水,水质无从保证,如可能会带入微生物,或受到氯气危害。为了利于顽渍的去除和��心的揭取,通常用80~90℃左右的热水来烫洗古旧书画[7,8],也会采用长时间浸泡画心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清洗次数主要依据清洗液的颜色变化由修复师来定,而清洗时间过
从纸张特性分析传统书画修复装裱的科学优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