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后才溪乡再调查
80年前的1933年秋冬之交,毛泽东同志为了回答“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环境下,根据地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质疑,专门来到闽西山区的才溪乡,总结经济建设、拥军优属、支援前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模范事迹和经验,写下了《才溪乡调查》一文。在上世纪30年代初,这里是红军的重要根据地、模范苏区。全乡4928人口中1319个16-55岁的青壮年,就有1018个“外出当红军、做工作”,比例高达79%。在闹革命参军热潮中,全乡先后牺牲1千多人,在册烈士就有962人。全国解放后,有30多人担任了党政军地师级以上领导职务,其中10人被授于少将以上军衔,以至有“9军18师”之说。当然更由于毛泽东来此作过调查,写过上文,颇有知名度。日月如梭,光阴似水,转眼间80年过去了。这个现已改乡为镇的昔日革命圣地,像我国其他许许多多农村一样,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以先富起来的人群为例,拥有千万以上资产的“老板”就多达100多个,亿元以上的至少20多个,其中龙岩首富、上市公司龙工集团当家人李同炎的个人资产达几十亿。对照《才溪乡调查》的详细记录,今天走进这一地方,不仅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巨变,而且还可以给我们对我国广大农村在新历史条件下,应该如何迈向更美好明天再次以典型性启示。
一、发展变化今非昔比
才溪乡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来调查时,指的是上杭县才溪区的上才溪和下才溪两个乡,有8个自然村,共1026户人家。而现在的才溪,自1993年乡改镇后,地域有所扩大,统辖14个行政村,面积116平方公里,耕地14325亩,户数达6436,,。当然,才溪的更大变化主要在经济社会方面,并基本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一是经济产值与收入不再依靠农业,而是主要依靠外出承包工程和务工。在上世纪80年代,才溪经济的主要成分与生活几乎百分百靠种植业和少量林业,劳动生产的主要内容还是像过去那样“耕田割禾”“开山开荒”及“养猪”、养鸡鸭等,而现在则完全不同。如201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4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建筑业就占了35亿元,。全镇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达34家,常年在外务工(主要是建筑业)的近8000人,占全才溪青壮年人数的60%以上。村民收入80%靠在外包工与务工,。2012年全镇各项存款达18510万元。
二是村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交通开始现代化。据《才溪乡调查》记载,“暴动前贫农雇农平均每年只有三个月吃米饭,其余九个月均是吃杂粮,青黄不接时要吃‘羊蹄子’(野菜),更有吃糠的”。暴动后“有了六个月的米饭吃,配合六个月的杂粮,一年就够了”。而如今已没有人挨饿受寒,连2214个“低保户”的温饱也不成问题。7个60多岁的“五保户”也让他们住进了敬老院,镇政府每个月给予每人300元生活费及其他帮助,保证有饭吃,有衣被穿盖。全镇住房都是砖土与水泥结构,人均面积达100平米。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房子,半数以上还是单门独户的小洋房。全镇大多已安上自来水,;都已通电,、。镇所在地与邻近村做饭用上了罐装液化气,每瓶140元,靠山的两个村子则仍烧柴火。交通方面有205国
八十年后才溪乡再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