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
主备人何彩莲(明熙小学)
【教材分析】
《纪晓岚吟诗》是个很有趣很有意境的故事。它讲述了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江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目睹眼前的夕照秋江,老翁独钓,故而为难纪晓岚,要他在短时间里作诗并且要求必须有十个“一”在里面。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的时间里吟唱出一首绝妙的古诗——《秋江独钓》,表现出他机智过人、才华横溢。课文围绕着“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从景入手,由景到人,并且以事写人,最后点明人物的特点。本课的语言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放手让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
解读本文关键要抓住三个大的问题:景色美,老翁乐,诗歌绝,诗人的聪明并不是文章的重点。因此首先应该把握文本脉络,然后从体会“一拍一呼复一笑”的激情顺势导入到领悟“一人独占一江秋”。在感悟“一人独占一江秋”时,要让学生领悟到老翁怡然独钓的乐趣,鱼上钩老翁的纵情大笑,静寂的秋江,如血的夕阳,在这样的境界中,老翁已然忘我,十分投入,深深沉醉,天地之间唯我存焉。如此而已,才是“一人独占一江秋”的意境。在教学时,应该抓住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了解“文包诗”的特点,读文品诗,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通过角色的更换,让学生体会到在当时情景下,纪晓岚的聪明才智。
【教学目标】
,会认6个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等词。
2. 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背诵文中的古诗。
3. 对照1、2自然段中的描写及古诗,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过人、才华横溢。
4. 懂得面对突发情况,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教学重难点】
读文品诗,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体会生活与诗文的关系,懂得善于观察、思考,才能灵活应变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些美妙的诗句让人们千古传诵。那么,诗人是怎样作出一首首经典诗文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2课,见识见识一代才子纪晓岚吟诗的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
读课题,提醒学生:“纪”在这里作姓氏,念jǐ。
知道纪晓岚是什么人吗?(根据学生了解情况作简单介绍。)
再读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生质疑,师整合。
预设:纪晓岚作了一首什么诗?
纪晓岚在什么情境下作诗?
纪晓岚的这首诗作得怎么样?
带着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
就课前预习,交流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认读文中生字,师生评议。
(2)再指名给“二类字”口头各组两个词,并带读。
(3)齐读“沉静、目不转睛”等词语。
(4)指多名自选文段读流利。
就质疑的问题,交流了解的内容。
(1)通过自读,对前面质疑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2)补充指导:再次潜心默读全文,边读边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边读边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所写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从2、3、5自然段的首句中抓重点词,联系课题,用三、四句话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本课在形式上与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理清诗文对照的内容,了解“文包诗”的形式。
四作业
练习抄写生字、词。
读背文中古诗,并找找诗与文相对应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朗读文中古诗。
二精读课文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再将文中的古诗与第1、2自然段相对应的部分对照起来读,想一想: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织学生交流,整体把握读音,相机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图诗对照,领会诗与文在内容上的具体联系。
3、诗文对照,读懂古诗。
(1)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哪几句话与诗一、二行对应,哪几句话与诗的三、四行对应。
(2)在学生读议的基础上,通过男女配合读、分组配合读多种形式对照读文品诗。感受老翁独钓的“乐”。
(3)引导学生体会“一人独占一江秋”的意境“美”。
①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②秋景中有些什么?想象画面(落日、波浪、水鸭、芦草、钟声)。③师描述启发:画面拉近,江上出现一叶扁舟,一老翁独坐舟中垂钓,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一切都像睡着了一样。好!鱼儿钩了,老翁喜极而拍,纵情大笑,刹那间,水响鱼跃,鸟飞花扬,沉静被打破了。此时,你对“一人独占一江秋”有了怎样的理解?
(3)教师小结:同样一江秋景,用诗来表达只用了区区28个字,读着读着仿佛一幅活的画展现在眼前,真可谓字字珠玑。
(4)指导学生诵读全诗。
4、教学第3—5自然,感受纪晓岚的机智,体会作诗之“绝”。
(1)按理说,能诗能文的纪晓岚在这样富有诗意的情景下作一首诗并非难事,这一次有什么不同?自由读第3自然段,交流体会。
(2)引导学生
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