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蒙古族“那达慕”为例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文化传承.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蒙古族“那达慕”为例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文化传承.doc以蒙古族“那达慕”为例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一、蒙古族那达慕概况及文化价值(一)那达慕的流传与发展。蒙古族那达慕迄今为止,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牧民习惯称为“乃日”,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发展。那达慕是以搏克、射箭、赛马传统的三项竞技项目為核心内容,又融入了歌舞、宗教、服饰、饮食等文化为一体的大型民俗喜庆集会。由于活动内容贴近生活,深受各氏族人民的喜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在蒙元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那达慕雏形,当时草原生产力逐渐提高,部落林立,核心的三项竞技项目又被称为“男儿三艺”。蒙元时期则是那达慕活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原因在于当时畜牧业的发展和战争的空前激化,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到处宣扬着“男儿三艺”的尚武精神。随着元朝灭亡,蒙古贵族丧失统治权力,退居漠北,那达慕活动回归草原,愈发盛行。到了18世纪,那达慕逐渐成为一定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娱乐集会。1765年,因阿拉善的第三代王爷迎娶公主,举行“乌日森耐亦日”,这时的集会又增添了歌舞和文化交流的内容。清末民初,由于蒙古族内忧外患,草场退化,牧群锐减,牧民生活艰难,那达慕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人民的集体娱乐变为阶级压迫的工具,这时只有在北蒙古出现了不一样的情景,《内蒙古纪要》:“角力:肇自古息,为蒙族最嗜之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那达慕活动又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今之所见“那达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丰富。(二)那达慕的文化内涵。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繁衍生活,随着岁月沉淀积累了一定的文化财富。那达慕一词在蒙古语中意为“游艺”、“娱乐”,描绘了游牧人民的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是蒙古族人民自娱自乐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缩影。在那达慕活动中的核心三技能中,搏克塑造了蒙古族人民的勇猛和力量;射箭造就了蒙古族人民沉稳有耐力和精准的判断能力;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赛马更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竞技也体现着蒙古族特有的尚武的英雄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个人的活力和斗志。那达慕始终是蒙古族人展示自我能力和意志的舞台,在培养耐力和意志方面具有深刻的作用。此外,它从形式到内容无不体现着蒙古族特有的符号:色彩各异的服饰、悠扬的马头琴声、唇齿留香的奶酒、蒙古包......再加上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蒙古族歌舞,可以看出那达慕不仅是体育竞技和娱乐形式,更是本民族文化的聚集,是一场充分体现蒙古族文化之美的综合性动态艺术形式。二、蒙古族舞蹈教学中那达慕文化特征的体现(一)以人体动态表现文化。著名舞蹈学者罗雄岩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这样说,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动态性的形象艺术,对它的文化探索,自然应该在动态中、典型环境中,运用文化知识进行研究。”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从蒙古族舞蹈中可以看出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和英姿飒爽的气质,这也正是那达慕文化所赋予的民族风格。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盅碗舞、安代舞,还有最值得一提的马舞等。盅碗舞表现的是蒙古族人民的崇尚饮食的民俗文化,每到欢宴时,击盅顶碗,即兴而舞;安代舞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古时用于驱鬼逐疫,祈求丰收,现在用于节庆娱乐,族人围圈“踏足”、“甩巾”,一人手持单鼓主持仪式。马舞多是不同的马步以及驰骋草原的动

以蒙古族“那达慕”为例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