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观及相关概念辨析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重大问题。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金融对经济增长提高的支撑与促进,因而一国的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与主权完整就无从保障。因此,各国政府将其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予以关注。同时,它也成为金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国内外金融安全简况 国外学者通常将金融安全置于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予以探讨。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90年代后,“国家经济安全”概念频繁出现在一些国家的宏观政策中。1999年12月,美国白宫新闻出版署在《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美国的国家利益分为三类,在第一类“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利益”中赫然将“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安全”列入其中。并且认为保障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措施之首就是加强金融合作,具体包括加强工业国家的金融立法、强化新兴市场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体系、防范危机等措施。 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则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围绕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影响金融安全的国内外因素,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与体系,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防范与化解等问题展开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就金融安全观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安全系统观,并进一步辨析与金融安全相关、相近概念,以求全面把握金融安全观。 二、三种金融安全观 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界定,可归纳为金融实质观与国际关系观两大类。 以王元龙博士为代表的金融实质观认为,所谓金融安全就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均属于金融安全范畴。其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经济安全的状况。 该观点根据金融的实质内容对金融安全进行界定。全面理解金融实质观,须把握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广泛性。健全的金融体系由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调控机制五部分组成。因此,它涉及的是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的安全。第二,开放性。该观点特别强调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对外的金融安全,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均纳于该范畴。第三,内外均衡。他进一步强调对外金融安全并不意味着忽略内部金融安全,过分强调外部均衡能力和状态而忽略内部均衡状态都可能有失偏颇。其概念本身实际上已包含内外部金融安全,因为货币资金融通既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进行,也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第四,强调金融安全在安全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指出金融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经济安全的状况。 刘锡良、戴小平等学者也基本从这一角度给出类似定义。刘锡良从金融功能的正常履行予以界定。他根据金融功能运转的层次性将金融安全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运用列举法将金融安全的各方面的表现一一列举出来。他认为,若经济体能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国内金融体系能保持稳定、健康,经济正常运转,金融体系国家影响力在稳定中不断提高,世界大多数国家对该国的金融实力预期良好,愿意接受该国金融企业的信用,那么该国金融就是安全的。 戴小平从经济体内部出发,认为金融安全是
金融安全观及相关概念辨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