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丽江,实施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和全面开放六大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六次全委会精神,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时期卫生发展的目标任务,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结合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丽江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状况及主要成绩
2005年底,全市共有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 91个,病床总数2010张,;有卫生人员33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82人,。全市共建立了408个村卫生室,共有乡村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951人;社会办医机构237个,床位555张,人员899人。‰,‰,,。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67岁。
。“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不懈的贯彻党的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重视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抓住国家和省重视农村卫生工作的机遇,加快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上划区、县卫生局管理工作,开展了“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得到加强,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和发展,基本形成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乡村医生和合作医疗为
“三大法宝”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使广大农民群众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已将原来分散设置、服务对象单一的防疫、血防、皮防等机构精简合并,组建了市、区县综合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的业务处理和技术指导。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传染病疫情报告,从过去的覆盖县级计算机电子表格形式的月报,发展到覆盖乡级日报的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过去的电话或传真逐级报告,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直报,传染病监测报告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及时性得到加强;非典防治实现了零病例;防止了动物禽流感向人间传播,树立了丽江旅游安全的良好形象;结核病控制进程加快;鼠疫防治工作取得好成绩;认真落实了《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方案》、《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施规划》;疟疾发病稳中有降。“十五”期间,全市无霍乱疫情发生;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消灭脊灰工作成果得到巩固;到2005年,全市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全部使用自毁型注射器,基本达到安全注射要求,计划免疫覆盖面达到100%,四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85%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城市不低于95%,农村不低于85%。
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从过去的“除四害”、打扫卫生,发展到今天以创建“卫生城”和“卫生村镇”为主要内容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发生了质的飞跃。2005年,丽江获得“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等殊荣。
。认真落实《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办法》和六项配套工程,制定和实施了《丽江市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2005-2009年)》,为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成立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领导力量;全市进一步加强监测检测力度,完成了各类重点人群共25499人的筛查;医疗保健机构逐步对入院检查或分娩的孕产妇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及时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的服务。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有新发展。“十五”期间,利用国债资金新建了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率由2000年的“零”%,%;“十五”,医疗救治体系6个项目计1323万元;全市共完成413个医疗机构的基本分类;全市15所县以上医院全部做到了收费公示,并开展了“病人选择医生”和“住院费用清单制”以及后勤服务社会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项改革;在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个;县及县以上15家医疗机构100%地参与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品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全省参加招标采购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为27%;制定和实施了《丽江市区域卫生规划》,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服务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丽江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