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汪姓郡望平阳新考.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汪姓郡望平阳新考
关于汪姓郡望平阳,宋朝汪松寿曾作《平阳辨》,明确指出:“在兖之岱岳,曰东平阳,鲁尝城之;而汉之为县,晋曰新泰者也。”“东平阳”、“新泰”,即现山东省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
因古体文和现代文的差异,历史地名与现代地名的出入,许多介绍郡望的书籍都将汪姓郡望注释为山西平阳(今临汾县),以致当代汪姓人对汪姓郡望平阳还是不甚了解。我曾著《汪姓郡望平阳考》一文,对此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随着汪氏宗亲网的建立,大家交流的资料增多,对宗谱的阅读加深,人们又有了新的困惑,汪姓最兴旺发达的地方应该是徽州(或新安),为什么徽州(或新安)没有成为汪姓郡望呢?大部分《汪氏宗谱》上都有一篇《族望敕》,认定“河西汪”为“国之柱”第6位,这“河西汪”是否为汪姓的郡望,为什么会是“河西汪”呢?而个别家谱上的《族望敕》,认定“颍川汪”为“国之梁”第7位,这是以始祖封地为郡望的。近年又有陇西汪与漳县汪之争。而《百家姓》只注明汪姓郡望为平阳。为此,我作了《汪姓郡望探析》,剖析了汪姓选择平阳作为郡望的历程。
目前,汪姓人都共认平阳(今山东新泰市)为郡望,并号称“汪无二郡”,其他确确实实存在过的郡望均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此平阳是如何成为汪姓郡望的,仅凭《汪氏宗谱》上三世祖诵公“住(居)平阳”三字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这里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挖掘,以还原历史真貌。
《汪氏宗谱》中,诵公小传记载:“以王父名别姓汪氏。周敬王二十年为都司马,居平阳。后汪姓平阳郡始此。”古人修谱如编史,喜欢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谓“微言大义”也。上面四句话,我们可以分四个问题提问:1、诵公为什么“以王父(祖父)名别姓汪氏”?2、鲁君为什么在周敬王二十年任命诵公为司马?3、颍川为姬汪的封地,自姬汪一直持续到三十一代文和公渡江都自称是颍川人,为什么刚历两代而诵公“居平阳”?4、为什么“汪姓平阳郡始此”,而非颍川或其他地方?
为了明确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将镜头返回到鲁定公时代。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即位。此时三桓鼎立,鲁室卑微。定公欲振兴鲁国,重用孔子为司空。定公八年,阳虎乱鲁,事败奔阳关;九年奔齐,齐因鲁重用孔子后由弱转强,欲与鲁国修好,故缚阳虎献鲁,谁知阳虎设计用酒灌醉看守后逃脱。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齐侯提出与鲁君夹谷(亦称祝其)相会,准备一面陈述阳虎逃脱原因,一面归还原先侵占的鲁国“汶阳三田”。但齐景公经不住奸臣犁弥的蛊惑,改变和好路线,背着明相晏子想借机除掉鲁君。鲁定公根据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战略思想,采取了三道防御措施:一是任命智勇双全的孔子为“相”随侍;二是任命大夫申句须为右司马、乐颀为左司马率兵车从行;三是调新任都司马(谱曰“周敬王二十年为都司马”)――鲁成公次子姬满之孙姬诵临时驻守边境城市平阳(谱曰“居平阳”)。
都司马是负责军赋的军官,其驻地应是鲁国都城曲阜。将其调任边境,是为了保证边境左、右两司马军队的粮草供给。诵公任都司马在夹谷之会前还是夹谷之会后,从家谱记述先任司马、后居平阳可知也。
平阳是夹谷通往曲阜的重镇。鲁阳驻军还可以阻挡齐军进一步入侵的锋芒。夹谷盟会上,孔子凭借浩然正气,“知礼”有“勇”,挫败了齐国的阴谋。鲁君回国后表彰为夹谷之会作出贡献的功臣,赏给姬诵“命氏”殊荣。
说到“

汪姓郡望平阳新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3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