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计算机组装课程设计.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4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计算机组装课程设计.doc目录
1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 1
1
微型计算机CPU 2
计算机主板 3
计算机内存 5
计算机硬盘 7
计算机显卡 8
计算机显示器 9
2计算机的硬件组装 10
10
计算机硬件组装步骤 11
3 计算机BIOS系统参数配置 16
BIOS常见配置项和主要参数含义 17
BIOS的默认参数恢复和密码清除 19
4操作系统安装和配置 20
虚拟机软件(VirtualBox、VM)的安装和配置 20
24
Windows XP (或其他Windows 版本)的安装 26
28
31
34
35
35
5 计算机硬件系统故障检查和维护 36
36
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查方法和步骤 38
计算机常见报警声音含义 39
计算机硬件维护 41
6实习小结: 41
7参考文献 42
1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
计算机主机中包含中央处理器CPU、主板、内存、显卡、硬盘、光存储设备、软驱和电源等组件。

;计算机又分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和单片型等。
(1)巨型机:主要是从性能方面去定义的。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以运算速度在每秒1000万次以上,存储容量在1000万位以上的计算机称为巨型机;也有人把运算速度超过每秒执行1000万条指令、主存储器容量达几兆字节的计算机作为巨型计算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巨型机的标准则为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以上、字长达64位、主存储的容量达4兆—16兆字节的计算机。中国的银河计算机(Ⅲ型),运算速度为每秒130亿次,基本字长64位,。1999年9月我国又研制成功最快的计算机——“神威Ⅰ”,每秒运算3840亿次。
(2)大型机:20世纪80年代大型机的标准是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到1000万次,字长为32~64位,~8兆字节的计算机。大型机多为通用型机,主要用于计算机通信网。大型机上所配备的软件也比中、小型机要丰富得多。
(3)中型机:中型机的标准是计算速度每秒10万至100万次,字长32位、主存储器容量为1兆以下的计算机,主要用于中小型局部计算机通信网中的管理。
(4)小型机:小型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类计算机。其一般特征是字长较短,存储容量一般不超过32K~64K。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其运算速度每秒可达100万次。
(5)微型机:它是一种体积小、功耗低、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的计算机。较早上市的微型机字长是4位、8位,后来陆续发展到16位、32位。目前,微型机已广泛地应用在办公自动化、事务处理、过程控制、小型数值计算以及智能终端、工作台等领域。常见的微型机系列机主要有:PC、PC/XT、PC286……等机型。
(6)单片型机:又称“单片机”。单片机就是在一片集成电路上制作了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小容量的存储器(指只读存储器和主存储器),定时器和一些输入输出线。
,以“代”来划分:
①第一代电子数字计算机(1945~1960年):硬件技术以电子管为基础,外部设备有磁鼓、作孔机、卡片机、纸带穿孔机等。程序设计方面,以手编机器码程序为主。50年代末,我国有了苏联M-3、GECM-4电子管计算机。
②第二代电子数字计算机(1960~1965年): 第二代电子数字计算机是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也称之为6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晶体管的出现拉开了计算机飞速发展的序幕。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是贝尔实验室为美国空军研制的。1962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万次以上。
③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1年):使用集成电路、大容量内存和外存、分时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计算机,也称为“集成电路计算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得到广泛应用。该代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几百万到几千万次。
④第四代计算机(1971~1981年):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其它更先进技术的计算机,也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代计算机从20世纪70年代延续到80年代,与第三代计算机相比,在工艺

计算机组装课程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2.64 MB
  • 时间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