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其父家资殷厚,曾购得皇家顾问的头衔。其母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的早期的创作尝试, 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 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 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而他视之为人的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的化身,并寄以全部热情和无限崇拜的绿蒂,竟也逃脱不也平庸之气,顺从封建礼俗而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爱情。这一切都使维持深感自己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在无限的感伤、愤懑和绝望之中,他割断了自己的血管,以自杀的方式与那个“周围一切都是黑暗,没有希望,没有安慰,没有前途”的世界彻底决裂了。这位青衫黄裤的少年,严然是卢的精神之子。他的思想和情绪正是当时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绪的最为准确的体面,故而小说一出,顿时激起了巨大的共鸣,一股“维特热”在广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 从维特的服饰到维特的自杀, 一时间摹仿成风。以至为了杜绝不良后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时加上一节序诗,劝青年们“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维特后尘”。这两部作品为歌德赢得了德国和全欧的声誉,使他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正如恩格斯所精辟地指出的那样,“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 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 胸襟狭隘的庸人”。1775年,应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之邀,歌德来到面积不到四十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十万的封建小邦魏玛公国,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以枢密顾问、内阁大臣的身份,开始了为期十年的社会改良实践。整整十年,歌德在劳而无功的繁忙公务中虚耗了自己的天才,几乎没有进行什么文学创作,只是为王公贵
歌德与《浮士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