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分3组,尽量平均分。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学具准备:3瓶口香糖、9个圆形纸片作业纸。
一、 确定研究方法――用天平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找次品。你知道什么是次品吗?
生:次品就是质量不好的东西。
师:通常我们把质量较差的物品叫次品。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一盒少了几颗,你能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生1:用手掂一掂,轻的就是次品。
生2:用天平称。
生3:数一数
①问:用天平怎么称呢?
生:把其中的两盒放在天平上称,如果天平平衡,另外的那一盒就是次品;如果一边轻一边重,轻的这边一盒就是次品。
②师:谁听懂了他的意思?谁能上来把用天平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指定一名同学上黑板演示)
师补充问:天平两边平衡了,为什么第3盒就不用称了?
生:因为3盒中只有一盒是次品,天平两边平衡说明这两盒是好的,那么剩下的那一盒就一定是次品,所以不用再称了。
③师边演示边和学生一起小结:刚才在称的过程中,天平出现了几种情况?(2种),天平平衡(平衡、不平衡)
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用天平称的方法来找次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出示:例1有5瓶口香糖,其中一个是次品,比别的瓶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1、现在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圆形纸片代替口香糖来操作演示一下,看看你能不能用天平称的方法找到这1个次品,想一想用你的方法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演示。
A、第1个学生演示,是分成3份,分别是2个、2个、1个的分法。至少要称2次。
师:你们听明白他是怎么找出次品的吗?他把这5个乒乓球分成了几份?(板书:5个)每份分别有几个?(板书:3份(2、2、1))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2次)
师:我注意到在刚才的演示过程中,他说两边平衡时,没称的那个就是次品。这也就是说只用一次就找出了次品,为什么大家都说至少称2次才能找出次品呢?
生。。。。。。。
师:称2次是不是就确保一定能找出次品了呢?(是)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正如大家所说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已经把最坏的情况考虑了,也就是全面的考虑
找次品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