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学怎么上得这么后悔?
北京农业大学应届毕业生小赵,好歹在京城找了份保安的工作,月薪800元。小赵坦言他很后悔:“上大学把父母的血汗钱给糟蹋了!我念出来之后,不但养活不了他们,连自己都养不了。”小赵的抱怨可以理解,其实他还算幸运的,连保安的差使都谋不到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还大有人在。
小赵作为一个案例,昨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主打的一份社调报告,受访者为清一色的应届毕业生,%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读书无用论”重新蔓延已有若干年,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可谓为新世相下的“读书无用论”再作注脚。
较之去年,不计应届毕业的硕士、博士也呈火箭式蹿升,也不计“计划外应届毕业生”的同比增幅,单就教育部计划内本科应届毕业生,今年又比去年蹿升了80万人。所以,即便没有就业率的可信统计数据公布,我们仍可作出今年大学生就业比去年更难的经验性判断。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社调报告,我们无意,也无兴趣对当年大跃进式的高校“扩招”说三道四。因为我们深知,当民主决策体制缺乏,因而不可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制度基础的前提下,今天回头指斥当年的“扩招”如何不科学毫无意义。实际上,大学生今天的就业困境,除了当年的扩招过猛,更本质,又往往不大为人所关注的原因,在于高教结构严重的内部性失衡。“失衡”的深因在于严重老化的高教体制,而盲目扩招则大大加剧了这种“失衡”。举个例子,全国有近400所高校开设新闻专业,600多所高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拿专业当产业办,毕业生找工作咋能不难?!
时至今日,即使与经济更为落后的印度相比,中国的大学生还是远远不足。既然总量远远不足,却又面临就业困难,这一定与就业渠道不畅有关;与最基本的劳工权益保障严重不足有关;与好成绩好品行不如有个好爸爸有关;与职场竞争普遍地缺乏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制度保障有关……尽管有如此多的大学生“后悔上大学”,却不代表观念与价值判断的变化,而是对找不到合适工作及拿不到合理薪酬的集体性不满。这种不满以“后悔”作为表达,背后透着无奈,根子仍在就业渠道不畅。
说到就业渠道不畅,除了以上一系列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原因,还与各高校内部把高等教育视作“生意”,把教学作为赚钱手段,把办学视作经营有关;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甚至严重脱节有关;与教材陈旧、老化、落伍有关;与师德堕落、师道失尊、校风江河日下有关。
按照理想模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
发展到“大众教育”后,大学生就业及薪酬主要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情况远要复杂
评论:大学怎么上得这么后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