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沂蒙山小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一来到山东临沂,走进沂蒙山区,随处都是标有“沂蒙山”字样的宣传语,这沂蒙山小调在山里、田间四处回荡。当地人告诉我,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传唱了七十年,七十年里,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这首小调开始的。
从市区行驶五十公里左右就到达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白石屋村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居住着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成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蜿蜒,西面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幽静。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当时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简陋的民房里,由团员李林(原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删减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创作而成的民歌《反对黄沙会》,很快就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村庄里还有一栋小茅屋是当年《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想当年八路军就是凭借这隐蔽幽静的小村庄,用这些印刷物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消息。
歌曲一经传出,便以其通俗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之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的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做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歌曲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改用新词,方成今日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时,当地的民歌歌手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沂蒙山小调》,受到了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成唱片,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的词曲作者记录下来以启后人,并邀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
“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的纪念碑文,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尽管有人考证说此歌原曲调是东北民歌,但无可否认沂蒙山
寻觅沂蒙山小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