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鄱阳湖区“三围”现象的成因、驱动力和政策评估.doc关于鄱阳湖区“三围”现象的成因、驱动力和政策评估导读:鄱阳湖区“三围”现象的成因、驱动力和政策评估是一篇关于湿地和湖区方面的论文中参考文献,适用于本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阅读参考借鉴,希望对学生们的论文写作启到帮助。通讯简介:谢正磊(1978)江苏徐州,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湿地景观变化, 向丽雄1 舒长莉1 谢正磊1、2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998年,国家鄱阳湖区实施了退田还湖工程,使得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提升,近年来,鄱阳湖区出现了围湖造田、围湖造城、围湖造地(三围)等现象,本文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机制和驱动力,基于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居民访谈、采样分析等手段,、研究区概况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元素循环及平衡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全球变化围绕陆地人类环境系统变率和变化素,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及系统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机制来开展工作(白军红。2003;刘兴土。2007;于贵瑞等。2013).土地是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缺少的活动,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土地覆盖格局的改变,既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使生物多样性损失、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又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图1)是动态变化的统一体,也是一个多类型、开放型湿地系统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发育了独特的湖泊草洲湿地生态系统(周文斌,万金保。2012。).受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长江上游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农业发展等影响,鄱阳湖出现了湿地萎缩、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资源季节性短缺、江湖调蓄能力大幅度降低等问题(胡振鹏。2010鄢帮有等。201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三江湖工程集中于生态恢复和减贫,1998年特大洪灾后,国家鄱阳湖区开始实施了退田还湖工程等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湿地恢复政策(姜鲁光。2010),、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围绕鄱阳湖区三围现象土地利用的相关数据,基本包括围湖造田、围湖造城、围湖造地的基本分布资料,围湖造田与退田还湖的时间、面积等数据以及围湖造田、围湖造城、围湖造地对湖泊、湿地功能影响的相关数据(黄海高程),数据提取后利用Excel、,、结果与分析(一)近年来鄱阳湖水文变化明显20世纪80年代后,鄱阳湖过度围垦造成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意识垸行洪十六字方针,鄱阳湖区实行退田还湖政策,目的是增加鄱阳湖的蓄洪容积,提高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通过扩大天然湿地面积,部分恢复湖区天然调蓄气候、净化水质、,受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和鄱阳湖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等素的影响,近年来鄱阳湖出现持续性低水位现象(表1),据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实测资料表明:2003年以来,鄱阳湖枯水位连创新低,枯水期不断延长,2006年星
关于鄱阳湖区“三围”现象的成因、驱动力和政策评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