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互动,开启课堂师生互动的钥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互动观,认为只有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什么是“师生互动”?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也有人以为只要将过去的满堂灌转变成满堂问,课堂你来我往、热热闹闹就切合了互动的要求。还有教师把“将课堂还给学生”理解为教师无事可做,整堂课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跑”。
事实上,这些交流和沟通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未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一种无效教学。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教师并没有把握住师生互动的实质。
关于“师生互动”,心理与社会学理论认为,无论是教师一方还是学生一方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都会对对方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互动现象”。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为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狭义的理解,师生互动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过程,激活、展开、丰富与提升师生生命的有机交互过程。
根据以上解释不难看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并非是一问一答式的师生问答,也不是完全放任的学生自我学习活动。而应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动需要师生双方认知、情绪、思维、意志、行为的积极参与,必须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追求的课堂互动,应该从挖掘深层次的对话、沟通上来,即追求心理互动。课堂师生心理互动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核心要素:心灵自由、沟通和交流、思维的触发及共同发展。
一、心理互动的前提——保持师生心灵自由
自由心灵的营造需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伴随这愉悦的情绪。
1、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表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其机制正在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起情感的共鸣,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并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授学科上去,增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的功能。而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二者合理互动,良性循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反感和抵触情绪,就会心情烦躁,如坐针毡,精力分散,思维消极,反映迟钝,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2、开放的心态。当一个人的心态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下,对对方提出的要求能积极接纳、主动反应,甚至能自由质疑。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思维自主活跃,主动性强,
心理互动,开启课堂师生互动的钥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