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河北武安:“捉黄鬼”闹元宵.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河北武安:“捉黄鬼”闹元宵
傩戏《捉黄鬼》中的“黄鬼”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洪水泛滥时的滔滔浊浪、瘟疫、痨病使人面黄肌瘦,人们认为这都是“黄鬼”在作祟,通过将其捉拿、游街、审判、刑斩以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河北武安有一个村子叫固义,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仪式――捉黄鬼。黄鬼一说无从考证,中国傩研究会认定为傩,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是古老的仪式,《周礼》、《吕氏春秋》就有记载了,春季在民间举行的为“国人”傩;十二月官府举行的是国傩,名曰“大傩”。甲骨文没有傩字,那时傩写作“?(难)”,殷墟卜辞有“田难(?)往来无灾”的辞条,可见那时“傩”主要为消灾辟邪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书籍使用词语有着十分严格的分寸和规定,天降灾难即是老天要惩罚国家;人乱纲常为祸,有祸扰民鬼魅所致,必须驱赶,这就是民间傩的延伸。从内容上看,武安的傩明显属于后者,且变异较多。
武安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且分布较广,全市各乡村几乎都有。近年来,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演出的傩戏《捉黄鬼》,以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改变了以往“长江以北无公认戏”的断言。
“黄鬼”所指为何人?
傩戏《捉黄鬼》中的“黄鬼”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洪水泛滥时的滔滔浊浪、瘟疫、痨病使人面黄肌瘦,人们认为这都是“黄鬼”在作祟,通过将其捉拿、游街、审判、刑斩以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固义村民所说的“黄鬼”还特指那些虐待父母的忤逆不孝者、欺负弱小的恶人。整个表演中所有的演员并无台词,多用肢体来表演,而戏的内容则由一个特殊的角色来为观众诉说,叫作“掌竹”,其扮相是头戴宋代服饰中的无脚幞头,当地人称为“无翅乌纱”,他身穿红色蟒袍,手握一根二尺长的竹木,上端劈成二三十根细篾,束以红绸,向观众指点剧情。
戏中的主要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黑白探马以及被捉拿的黄鬼等。
探马化装完毕先行出发,出门前要跳火,就是从点燃的稻草上跳过去,大概是驱邪之意。然后跨上高头大马,高举打鬼棒,丁丁当当,村里村外,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走遍。鬼差们化好装,一样先跳火,全赤膊单衫,用酒擦身子――凌晨出门后绕着街巷驱鬼,一直跑到午后把黄鬼斩掉,长达十几个小时,没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保护措施是不可能的。固义演傩的各种角色、执事等都是世代流传下来的,演什么的世代演什么,仪式程序也不肯轻易更改,比如大鬼、二鬼隆冬穿短单衫的规矩。不过,原先赤身裸体的“黄鬼”现在总算穿上了棉坎肩和短裤。跳火之后,鬼差们要先去敬神,据说是到醮棚给玉皇上香叩头。老执事在街口堵住人们去路,说连我还不能过去呢,何况你们!我知道这种仪式为何千年不衰了
――虔诚是有分量的。
全村戴面具的演员有数十人,画上脸谱的演员近百人,用骡马三十多匹,配合《捉黄鬼》演出的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以及旱船、龙灯、舞狮子、秧歌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参加演出的有五六百人,连同辅助的村民,总数不下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
全民出动去“捉鬼”
正月十五凌晨,大红的灯笼将整个固义村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全村的演员都已经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当中。大幕拉开,全村的街头巷尾都是表演区。随着一阵锣声和炮

河北武安:“捉黄鬼”闹元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