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无论是红(喜)事还是白(丧)事,光景过得好一点的人家,总要雇佣一班吹手(本地也叫响手,不太文雅一点的人叫吹鼓手)来渲染气氛。若是红事,则愈加红火热闹,喜上加乐。若是白(丧)事,则更添其悲凉凄酸。喜事上,响手的讲究并不多,而在丧事上的讲究就较多了。在此,笔者只将自己所知道的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之间相关联的有关细节作一简述,以供研究者参考并指正。在陕北,一班吹手有五人组成,他们所使用的有打击乐器:锣、鼓、镲;有吹奏乐器:大号(两杆)、唢呐(两杆)。他们五人分工各不相同,称呼也因此不同。这里的人们称他们是:压上眼的、压下眼的、敲锣的、打鼓的、拍镲的。当哪家有人亡故,事主家须先派一村人去请阴阳择定破土埋葬之日,然后再带着这些音讯(消息或情况)回村给事主家汇报。汇报完毕,再去请娘家。娘家请罢,再给其他或远或近的要紧亲戚报丧。若路近者捎个话也行。若路远者必得派人去说。在捎话或派人去报丧之间,家族人也相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抬埋先逝之人,然后请人帮忙、相互。有时是事主家专门请,有时不请自己也来。人们把这些人叫“相互”。若事主家家境贫寒,则丧事一切可从简:除请阴阳择葬日选坟地之外,只请几个掘墓者(当地人叫打坟的),用上一些“相互”,简单过个昼夜事情,只要亡人能安安稳稳“上山”为妥。若事主家家境稍有富裕,再加之是顺情老人亡故,那么这便是他们炫耀自己的好机会。一般来说,过个三昼二夜的事是最平常的了。更有甚者,还可以请先生、礼生、道士、或和尚,做道场、念经来超度亡魂。当然不管是“昼夜”之事也罢,还是三昼二夜之事也罢,离开响手是不体面的。待择定埋葬之日后,事主家就必须请村中有威望或善办事者,让他到集会上定一班手艺不错的吹手,到时为该丧事上助兴。定吹手时,要讲好正式价格,并讲清啥时一定要来,啥时可以离开。正价说好后,揽头(即一般为吹手班内执事者或压上眼的)要以正价的多少按一定的比例收取定资(以防事主家变卦,耽误吹手的生意),有时炮钱(响手鸣炮也算钱)、喜钱(后边作解释)不算在内,有时正价与炮钱、喜钱总算在一起。这要因人而异、因事不同。响手来时,一般为操办事情正式之日。响手一到村口,首先,两名唢呐手取来两杆大号(也叫老号)。每位唢呐手各拿一杆,用嘴对着小头这一边,张着口的那一边,先俯向大地,再猛一扬起面对苍天,再向主人家方向“呜——”地张起,鸣意他们已到,请事主家接待,这一桩白事将要正式开始进行。此时,孝子赶忙来到吹手跟前,他们身穿皓衫皓裤(俗称皓衣),手持丧棒(也叫丧棍,又叫哭丧棒。用直径为半寸左右的细而滑的柳棍取皮后,再于上面糊贴上一些白麻纸条即可制成。有一部分是用染红的白麻纸糊贴,这些是为重孙子以下辈份之人所用。),依辈份年龄的大小有序地排列着双膝跪地,深沉悲哀之神态中向响手们三叩首,以表自己的孝顺之心。此时,响手(主要是领头)双手合十,鞠躬作揖,以礼相还。礼毕,响手走前,孝子嚎哭至灵堂前(灵堂前有亡者之女或儿媳或其他女性也可哭接来者)。响手则被总管接进屋内,以茶水(或米汤)、烟等简单招待稍时。片刻,唢呐班中便有一人(一般是拍镲、敲锣、或击鼓者其中一人)准备鸣炮。一般来说,鸣放三炮为宜。其意思为向天、向地、向人示意此家事情从此正式开始,执事者应当各执其事。当三声炮响之后,吹手们便择一合适的地方,将事主家平时积攒下的一些硬柴疙瘩堆搭在一处,下面放一些易燃的柴草。不久,一堆篝火便熊熊燃烧起来(当地人把这一习俗叫煨吹手)。点燃篝火之作用无法考究。笔者从这里有几种猜想,供大家探讨其真伪。一,在冬天为取暖照明之用。在夏天,主要用来扑灭蚊蝇之类的东西。二,在旧时代里,迷信者认为火可以驱神鬼之邪气。火属阳,鬼神之邪气为阴,阴阳相遇,邪气即散。三,点燃篝火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一些地方传来的。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举行一些活动时,他们就会选一合适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在笙箫胡琴及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当然,遇到不悦之事,也是如此,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由于战争与天灾,导致人口的迁移,这一少数民族的习俗,也就慢慢流传到这里,演绎而成为这里的一种风俗。篝火燃起后,响手们开始正式吹奏起来。敲锣、击鼓、拍镲者各找其位、各执其事。吹奏程序为三吹三打。其意思为人的三起三落。三吹三打由三节组成。第一节:老号张扬一至两声后,鼓、镲、锣唢呐恰当配合,齐奏《拜朝》曲
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