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书画装裱过程中常见问题《山之子》相关成因及处理方法(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02级古画修复与装裱·吉林·长春130021)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过程中,由于使用大量防水监理实施细则水及浆糊,因此极易造成画心的跑色、崩裂以及裱件变形等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作品的保存寿命及艺术价值,有些损失甚至将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怎样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成了装裱工作者千百年来潜心研究的课题。只有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治标治本,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问题的发生,从而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化。这篇文章从中国书画装裱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着手,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阐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来使读者正确处理和避免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中国书画装裱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不断总结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体系。但我国感性教育多于理性教育的传统,导致很少有关于学术理论性文章的出版。作为相对冷门的中国书画装裱,理论资料就更是少之又少。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育,又使装裱这一领域充满了“神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业余装裱爱好者,很难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弄清楚,弄明白。如果遇到紧急事故——画心跑色[①]、裱件走墙[②]……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传统手工装裱大概分为托料、托心、方心、下料、镶活、覆背、下墙、上天地杆等几大步骤,而任何一个步骤中如果出现问题,都会对整幅作品的最终完成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我就对各步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分别加以分析论述: 时会发生托料粘于墙面[③]上、托料花纹错位、托料托壳等问题。 上: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用皮纸托料的时候。由于皮纸的质地很薄,吸水性能又很好,因此,在托料时浆糊很容易透过皮纸。而托料上墙时,有皮纸的一面冲里,直接导致皮纸粘于墙面。其实,即使是用宣纸托料,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影响托料的平整度,也使托料部分托纸被粘掉,造成托料不能使用。防止托料粘于墙上的方法是:在托料上墙之后,快速将托料展平,并将托料四周排实。然后从托料一侧掀起一小口,向皮纸与墙面之间吹气,使托料与墙面形成一层空气隔离层。由于皮纸透气性很好,空气隔离层中的空气很快便会漏掉,这时皮纸又会与墙面吸合。因此,在皮纸上的浆糊没有风干之前,最好再进行一到两次吹气。在吹气时,一定要注意不可将气吹到皮纸与绫料之间。否则,就会使托料发生“壳”的现象。即使重新在墙上排实,也难免造成绫料花纹错位及增加吹气难度。在托料晾至半干后上墙,也是避免粘墙的有效方法。此外,还不可忘记在托料一角留一个启子口,否则,在下墙的时候,将会十分麻烦。 :这一般是由于托料的时候操作方法不正确所引起的。避免的方法是在托料之前,首先用水把绫料固定在案面上,然后理正经纬。托料上墙时,如果两手高度不一致或使托料中部下垂,也可导致托料花纹发生拧劲错位。(由于此文章致力于分析和解决在传统装裱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因此,对于一些具体的传统操作手法不做过多的介绍。) [④]:除了将气吹到托纸与绫料之间导致此原因外,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还有刷浆不匀,排刷不实,或上墙时出现托料打折等。有时也因为浆水过期失效,所以在托画心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浆水的质量,力求浆水刷的薄厚适中,分部均匀。尽可能排实,排匀。另外,在托料起台时,两手要抻平托料一端抬起。如果两手没有抻平托料,使托料中间打折,则起台时很容易引起打折处绫料与托纸起台不同步,导致壳层。 :一般由于托料四周浆糊没有打匀或气候等原因所至。在第二节《托心》及第七节《覆背》中介绍的比较详尽,这里不再敖述。画心,古时又称“小托”,它是将一层宣纸(称命纸[⑤]),用浆糊贴于画心背面,并上墙挣平,以起到加固画心、反衬墨色、使画心平展、便于镶活等作用。从画心所用的背纸名称——命纸,就可以看出这步操作的重要性。如果作品不经托心,后续的各项工作几乎是无法进行的。一则因为画心十分薄,在镶活及覆背时极易使画心受损;二则由于画心不挺实、不平整,从而增加了镶活和方心时的难度;三则日后重裱时,还会给揭裱带来很多麻烦
谈谈中国书画装裱过程中常见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