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唐志斋
卞卡,本名卞光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郑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曾任《散文选刊》主编,1997年受聘郑大中文系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优秀专家。出版《花信风》等散文随笔集8部。
十多年前,南方一位作家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了,很想来河南看看红旗渠、少林寺、龙门石窟、开封龙亭。他来后,我全程陪同。游过龙门石窟,洛阳的朋友安排我们游览千唐志斋,晚间宿新安县城时,他不无感叹地说:“因一个人的构想,凭借自己的力量,造就一处景观,建造亭阁,广植林木花卉,且以奇特的藏品,给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的话很中肯,很有见地。
千唐志斋“斋主”张钫,字伯英,河南新安县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张钫任“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30年代,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张钫为和平解放四川有过贡献,并于1949年底率部于川西起义。解放后,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1986年6月,适逢张钫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等单位,按照张钫临终前遗嘱和其海内外子女的愿望,在千唐志斋
“蛰庐”花园内修筑墓室,将其骨灰移置其中,是为叶落归根。
铁门,古称阙门,是张钫的故乡。这里有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南、北涧水环镇东流,西扼崤山,东临函谷,北有陇海线横贯,交通方便,风景秀丽。1921年夏,在陕西任“靖国军”副总司令的张钫,因父丧返归故里铁门镇。守制期间,在镇中购得土地近百亩,辟为花园,遂广植奇花异木,两年后规模初显。就在这时,“戊戌变法”要人康有为游陕过豫,途经铁门,恰逢张钫赋闲家居,便用八抬大轿将康有为抬至新成的园林中。休憩期间,康有为观奇松,抚怪石,触景生情,日必临池,题额书联,吟诗抒怀,以赠张钫。气势雄浑的“蛰庐”二字就是那时写的。园林内有一座古朴凝重的独立石屋,名为“听香读书之室”,是张钫读书处,康有为题的对联是这样的:“凡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坏(音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书体雄浑遒劲,刻石镶嵌在石屋门两侧,使石屋顿然增光添彩。
千唐志斋是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珍藏着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尤以唐志为丰,故有千唐志之称,被誉为“一部石刻唐书”、“唐志博物馆”。故而,当年章炳麟用篆字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名传久远。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东周以来,迄至隋、唐、宋、明,都是人文荟萃之地。洛阳城北的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逶迤,少石多土,且土中少水分,适宜殡葬。于是,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有殁于江南塞北者,临终时多嘱其后人,将自己还葬于北邙。这就是谚语
“生在苏杭,葬于北邙”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北邙山上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似乎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共识。正是这些富豪人等之墓葬,诱致了盗墓之风盛行。然而,盗墓者注重的是劫掠殉葬品中的金银珠宝,对笨重的志石之类则不屑,掘墓之后往往把志石或抛于荒野,或散失民间。农民捡得,常作为垒墙和修建牛槽、猪圈、鸡埘和茅厕的材料。这为张钫搜集墓志刻石提供了方便。国民
走进千唐志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