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经济学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题目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者
魏泽农
学号
3010209271
专业
工程管理
班级
2班
指导教师
孙兰英
二○一三年五月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魏泽农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中国人民对未来的期许又高了一层。在此情况下,党提出中国梦,无疑是顺应潮流的表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必经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庚子以降,中华遇五千年未有之巨变。列强频寇,国势日蹙,天朝上国,从此进入了百年的彷徨与迷茫。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抛颅洒血,只为摸出一条救国的道路。然而,中国却始终没走出衰亡的阴霾。千呼万唤之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终于走到了历史前台,并且最终领导四万万华夏儿女走向民族独立。完成了几代人的梦想,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中国不再是往日的东亚病夫。随着经济建设的成功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慢慢又恢复到强国的状态。这个时候,党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国的梦想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为了实现中国梦,仅仅注目于经济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样,中国梦才不单单是泡影般的空想,才能是指日可待之事。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
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
毛概论文·中国的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