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参考书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1998
2、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一节民俗学的历史
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于公元1846年,将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而为一创造“Folklore”(“民众知识”或“民众学问”这个新名词;
1878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俗学组织——英国民俗学会,并创办了第一本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Folklore Record》)。
中国民俗学的历史
“五四运动”前夕,北京大学于1918年2月开始的征集歌谣活动为其发端。
1927年后,民俗学又在我国南方崛起,以广州中山大学为中心,办起了《民俗》周刊,较系统地把西方民俗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三十年代后,我国民俗学逐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联系起来,较为突出的是杭州的民俗学研究活动。
三十年代中期,北方以北大学者为中心,在民俗学研究方面再次活跃。
四十年代以后,在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中,民歌和民间艺术被广泛重视,并得到搜集和研究。
1997年国家对社会科学学科进行调整时,民俗学取得了独立学科的地位
第二节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的文化创造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的内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
一、关于“民”的概念
1.“民”是“民族”
2.“民”是一个“社会群体”
3.“民”是古人
4.“民”是“农民”,或者说是“文育”
5.“民”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6.“民”为全民
1.“民”是“民族”
德国的格林(Jacob and Wilheln Grimm)兄弟认为,“民”就是民族。
,就是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因为它们是从古代一辈辈地口头流传下来的.
2.“民”是一个“社会群体”
以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民”应该解释为“社会群体”。
人们之所以可以构成—个社会群体,是因为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民”的概念已经从一个民族发展成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可以是—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一群人。
3.“民”是古人
父爱德华·泰勒(Edward )认为,“民”是古人,是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
他认为:各种民俗现象都产生于野蛮时期和半开化时期。人类进入文明阶段以后,民俗现象也就失去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因此会逐渐消失。
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民俗现象都是产生于野蛮和半开化时期的古代传统文化的“残余物”(survivals)。我们研究这些残余物的目的就是进行“文化的复原”。
4.“民”是“农民”或者说是“文育”
指的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与城市人口和知识阶层相对的那些人。这种概念产生于19世纪的初期,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民俗学 绪 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