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密参禅师事略
序一
恩师密参上人,讳觉励,号密参,河北省安新县人氏。生于一九一六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俗姓赵,名章印(小华)。师父自幼因父亲双目失明,家境贫困,没钱读书,靠外出打工来谋生。年二十一岁时,因缘成熟,于北京普德寺依瑞林和尚出家。二十四岁于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受戒后亲近当时北京一带最有名的宗门大德,北京弥勒院的真空老禅师。二十六岁南下到扬州亲近高旻寺来果禅师。三十岁从扬州南下,至广东韶关云门寺亲近虚云老和尚三年。一九五二年,师父回高旻寺后受来果禅师委派,到上海高旻寺下院莲花寺任监院。自师任莲花寺监院后,高旻寺一直未派他人前来接任,因此师于莲花寺任监院直至文革。文革期间,莲花寺被改为工厂,师亦被迫编入厂内,参加工作谋生。宗教政策落实后,师恢复僧籍,于一九七九年冬来到绍兴宝林山修建寂静茅蓬,安心养道,接引后学。一九九二年九月初一午时,师世缘化尽安祥示寂,享年七十七岁。荼毗后得舍利三百余颗,众弟子感念师德建塔于寂静寺后山,塔名寂照,碑文由南怀瑾先生题写。
弟子昌融,有幸跟随师父六年学习禅法。期间,时常听到师父同参传来老法师,及其他老法师们讲起师父的种种事迹,师父平时开示的时候也常提起自己过去参学的情形。所谓言传身教,师父的许多行迹颇有现身说法的意味,令见闻者获益匪浅,难以忘怀。综观师父一生行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亲近三位善知识,顺境学禅;中年时代居住闹市,逆境行道;晚年时代隐居深山,接引后学。师父一生的修学事迹,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今值恩师圆寂十五周年之际,为感念师父的恩德,将师父一生的事迹,略加叙述,编集流通,以供宗门学子研习参考。
公元二O O七年岁次丁亥七月惭愧弟子昌融述于香林寺
序二
恩师人格贤善,淡泊名利,生活清苦,为法忘躯,真修实证,慈愍于一切有缘众生。
师父于初修行时即具强烈出离心与无为菩提心,终生广行菩萨道。文革灾难浩劫中也未暂时稍退,于任何顺逆境中,以自我修证与随缘度众为头等要务,勇猛直前,解行并进。
对三宝具有真实信心,尊师重道,虚心好学,无傲慢心。一心亲近承事虚老、来老等宗门巨匠,用心参究,不遗余力,终至发明心地。并广参各宗各派之诸大善知识(此事略中,恐繁未述),真可谓广闻博学,宗教皆通,法法圆融。
师父曾发誓此生护持高旻,誓言坚固,未有丝毫懈怠。
不昧因果,如法取舍。尤其于三宝之财务,微细处也是慎之又慎。处处以因果正见与佛制戒律开示于众。丝毫未曾毁谤三宝,从不诋毁他宗。
师父对宗门一法是瓜熟蒂落,智慧勃发,不论身处何境,唯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引导后学,因机予药,解粘去缚,循循善诱,开示趋入大光明般若空性之解脱道。
密参上人示寂十五周年前夕,惭愧弟子昌印得见师父之事略,师兄督促作序,再辞不得,无奈以粗浅之语稍作表述。吾业障甚重而学识陋劣,如此作序,至心恳请诸大德多多体谅。祈愿将来修改增补再印时,由高僧大德为之作序。
二O O七年岁次丁亥七月
惭愧弟子昌印述于寂静寺
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寒,师父多数住在姑姑家里,等到姐姐出嫁后,帮助姐姐家里放羊多年。在放羊期间,某日和一位一起牧羊的伙伴(即后来出家的传来老法师)拣到一本外道书籍,两个人爱不释手,专心研究,学习修炼外道功夫。
因拣到外道典籍,而知有修道一事;因对外道法门的修炼,而表现出对修道的渴望,在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缘分的牵引。有一天,师父和传来师父听说附近小庙有佛经可请,两人因此兴奋异常。于是,两个人就相约直奔那座小庙。到庙里向庙主说明来意,请得一本《大悲心陀罗尼经》。两人如获至宝,欢喜万分,如同久旱逢甘霖。佛法的甘露从此洒向师父干涸已久的心田,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表。师用双手将书托过头顶,一直走了六里路回家,途中不敢放下,十分诚心。或许正是师父的这份虔诚之心,及宿世善根的原因。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师父,竟然能够在一天之内将大悲咒背熟。
剃发染衣
师父二十一岁在北京西门头沟当采煤工人,工作十分艰苦。期间对社会人生渐渐提高了觉察力,进而悟知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人生苦难无常的感受,加之早年学佛的因缘,使师父萌生出家的想法。后经别人介绍,师父拜访了北京宛平县普德寺瑞林老和尚,向老和尚表明出家的意愿,老和尚慈悲应允师之请求而为之剃落。在梵呗声中,“金刀剃落娘生发,法王座下僧相现。”从此,远行的游子终于踏上回乡的归途,菩提种子开始在心中萌芽生长。
师父是独子,如果把出家之事告知父母,肯定会受到阻拦。因此,师父于宛平普德寺出家之事,家中并不知晓。母亲见师父很久没有回家,便到处打听师的消息,最后才知道师已经出家为僧了,不禁悲痛万分。后因念子心切,便从家里出来寻找自己
密参参考资料禅师事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