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古人口语的摘要就形成了文言文,慢慢的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文言文虽然是语言的经典,但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从唐宋以后,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先是采用比较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一类文体,传播佛教教义,后来随着门户的开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出现了用当时口语来书写的明清章回小说。但直到清代末年,白话文还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未能改变文言文独尊的局面而作为通用的书面语。
有识之士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书面文字,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梁启超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接着白话书报在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报纸、白话教科书开始流行,白话小说也不断涌现。可是直到辛亥革命之前,还没有人自觉地去实现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个重大的变革。从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接连出现了几件可以决定文体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二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袁世凯称帝迷梦。《新青年》发出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号召。思想的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民主主义的浪潮,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群众基础。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时期开始最先主张用口语写作的,他提出了文学口语的两个条件:一是自然,二是创新。他提倡“新而不失自然”的口语,反对为追求新就“扭曲了自己的语气”,他指出:“现在的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有些人“爱用骈句,有时使文字失去了自然的风味”是不好的,用他的话具体地说“活的口语”就是用北京话,老北京话。他的口语化散文给当时的读者感觉是清新的,给读者一种雅俗共赏的效果。
例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这段话,短短的几句就把春雨的景致描绘出来了,使我们仿佛置身于春雨之中,撑伞漫步,体验着那绵绵春雨细细飘洒于绿树、青草、房屋之上的惬意。“斜织”的春雨仿佛画家的画笔,勾勒了一幅美妙的淡彩水墨画;再如:“你为我捞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第一回让你父亲的男佣人从家乡捎到上海去。他说了几句闲话,你气得在你父亲面前哭了。第二回是带着逃难,别人说你是傻子。你有你的想头:‘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其实你不晓得,那些书丢了也并不可惜;不过教你怎么晓得,我平常从来没和你谈过这些个!总而言之,你的心是可感谢的。”这段“不欧化的口语”深刻表达了朱自清对亡妇的感激之情,让人读起来亲切感人、顺畅流利,虽然还略带有一些文言的影子,但却不觉得生涩、别扭。还有,在《荷塘月色》中,写荷花的一段描写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纯正的北京口语“打着朵儿”,再加上拟成舞女的描写,给人以恬静、清畅之感。
正是朱自清先生的细腻、微妙的“口语化”散文,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引领了新时期的文化导向。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奠基。
,体现朴素美
朱自清与白话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