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平等追求的破灭
摘要:《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显示出封建礼教对下层妇女的压迫,也表现出祥林嫂卑微的平等追求。祥林嫂追求的破灭显示出命运的残酷和环境的残忍,也显示出精神麻痹对于下层人民的支柱作用,以及人类意识深处“死本能”的主宰作用与“生本能”的顽强抗争。
关键词:祥林嫂精神追求平等破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88-02
作者简介:张连义(1973―),山东聊城人,菏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自《祝福》产生之日起,祥林嫂就成为卑微的下层劳动妇女的代表,思想被麻痹更是她的精神特质。但其被麻痹的心中却隐藏着卑微的平等追求,并作为一种无意识左右着她的行动,使她的挣扎更具凄凉意味。
一
受封建思想的腐蚀与封建礼教的迫害,祥林嫂被精神负担所折磨,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灵魂”得救。在得到“我”关于鬼魂有无的答复后,她的挣扎彻底失去了意义,她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自戕式地结束了悲惨的一生。鲁迅先生以残酷的笔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下层妇女的悲剧,无情地解剖着人的残忍的灵魂,拷问着貌似纯洁的灵魂中的渣滓和善良遮蔽下的残忍。扼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是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这把软刀子对受害者进行凌迟,而刽子手和帮凶则是看似善良、和善,和祥林嫂一样处于底层的柳妈等人。陷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重重包围,祥林嫂的苦苦挣扎注定无效,其命运更显凄惨,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也就更有分量。
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的一员,祥林嫂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对生命的意义的追寻始终支撑着她,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潜藏着对平等的向往和渴望。
在阶级社会中,平等是有阶级性的:本阶级成员共同享受着社会给予他们的权利,并尽着相应的义务。一旦脱离本阶级或者被自己所属的群体排斥,也就失去了归依感而成为“孤魂”。他们对群体认同的追求远远大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权利平等的追求。祥林嫂本是下层的劳动人民,这是被本阶级和统治阶级承认的。随着形势的变化,她被迫改嫁生子并最终沦为具有“污点”的女人、不吉利的女人,不但统治阶级鄙视她、提防她,而且本阶级也对她加以排斥甚至嘲笑。她实际上成为所有人的笑料,在一张张同情的脸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排斥与嘲讽,有意或无意的残忍把她逼向毁灭的边缘。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之后,在祭祀时被拒绝的失落、捐门槛之后再次被拒绝参加祭祀的绝望,正是被群体成员拒绝后的绝望。祥林嫂费尽周折追求的就是被本群体其他成员接受,被大众认可,她的追求实际上就是一个回归自身、重新确认自身奴隶身份的过程。
其实她的要求并不高,只是想重新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奴隶,成为和柳妈一样的下等人。但结果证明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为回归自身、确认自身身份所作的努力换回的是被所有人甚至鬼神所抛弃。封建礼教像无形的枷锁套牢鲁镇的每一个人,她的追求注定要失败。祥林嫂最终沦为一个人类的多余者。
二
吕周聚先生认为民族创伤作为潜意识影响到沈从文的创作,使其具有了展示真实苗族生存状态的一面,也就是说,是通过对苗族真实生活状态的还原弥补潜意识里的民族精神创伤。[1]与此相类似,祥林嫂则是以对卑微平等的追求,即享有与其出身相符的权利与义务,证明个人存在的价值,并由此弥补一连串的命运打击对其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
祥林嫂费尽周
卑微平等追求的破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