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第一陵雍正泰陵风水点评
雍正(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年10月30日寅时-1735乙卯年8月22日子时),乾隆二年1737丁巳年3月2日与孝敬章皇后与敦肃皇后合葬,泰陵坐落永宁山主峰下太平峪,为西陵第一陵,雍正八年(1730)开始兴建,历时7年(乾隆二年)结束,是西陵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建筑。
相传在雍正十三年(1735)时,雍正帝在圆明园,被民间女侠吕四娘为报父仇潜入园内刺死,将其头割去。一时宫内大乱不敢声张,只得给雍正铸个金头安上入殓。直到乾隆二年(1737)合葬于泰陵。乾隆帝为不使两处陵寝冷落,特谕旨明示后代:“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从此,清帝陵寝便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以地理位置易县陵区称西陵。
泰陵地处永宁山主峰之下。远处连绵的来龙山脉,构成了西陵后面雄伟磅礴的屏障,后面永宁山为靠山,是太行山来脉。主峰高耸突入云霄,巍峨挺拔,矗立于陵寝之后为玄武威仪。龙身脉雄气壮,两旁支干密布层层护卫,袅袅而来,前面朝元宝山形态端庄秀美,结合朝山双耳岭,为前朝秀丽步步高,层层环抱。元宝山东西两翼又有华西华盖山耸峙。成为陵寝前方气势雄伟的天然屏障和捍门,其乃朱雀重现翔舞,陵寝宫殿区穴位有左右龙虎砂山作为环抱护卫,皆成回头顾主朝揖之势,雄伟壮观的皇陵坐落在这自然山川之间。大红门两翼则东有九龙山,西有九凤山,环抱拱卫龙凤呈祥。用阴阳全次剪裁法,将大红门定位于两山天然豁口中间,正在虎踞龙盘之处,收后面随龙之旺气,迎前朝环抱之吉水,前朝后拱,为天心拱穴安门之法,天造地设的门户。前后地势在敛聚中又轮廓呈现。易水在这山口南北汇流,纳成天然水势,大红门前修筑五孔石拱桥,桥下泉水至今仍清澈见底,川流不息。穴前无案,遥望前峰,为避免风吹气散,故在龙凤门前人工作一案山叫蜘蛛山,将内堂之气为之一收,形成一个小太极。使泰陵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得以较好的保存。
泰陵至元宝山之间共人工作了五条环绕陵寝的龙须水,形成九曲十八弯朝圣天梯水,起到了止龙脉、蓄真气的最佳效果,杨公水法云:水要有弯曲,弯曲大发福。风水以石为骨,土为肉,草木为毛发,水是山家血脉精,故山得草木而华,须得水方活,纵观清陵泰陵应为水局最上的一陵。大红门前的广场上东西南面修建了三座等同的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的石牌坊,这天工人巧的完美结合,不仅独具一格,更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气概。其格局乃是用高深的内堂作法而成。达到泰陵头顶永宁山,脚蹬元宝山,前面易水河环绕,左右华盖山缠护,山缠不被山闭,水绕不被水淹。实至名归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汇之所”的风水陵园。
头顶永宁山,脚蹬元宝山,前面易水河环绕,左右华盖山缠护,山缠不被山闭,水绕不被水淹。实至名归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汇之所”的风水陵园。
经测定分内中外三局:
内局陵门坐立子山午向兼壬丙吉度分金,经纬坐355度。
外局陵门立子山午向兼癸丁吉度分金,为一山两向分金
内局大天井左放巽辰水,右边放坤申水
外局左边内堂作法收巽辰水入局,右边来坤水入内
外局内门外出走巽巳口,(合为坎
清西参考资料陵第一陵雍正泰陵风水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