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疆政策的典型问题研究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对口援助政策在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到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援疆工作逐步展开,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对口援疆;政策;问题;霍城县
2002年,中组部选择哈密市和霍城县开展援疆干部担任县市委书记试点工作。2005年,又将这一试点扩大到阿图什市、疏勒县和和田市。从此,由援疆干部担任县市委书记的县市达到5个。自2002年江苏省对口支援霍城县以来,该县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仅2011年1~6月,,增长12%;,%;,%;,%。有15个项目集中开工,。完成农牧民培训10768人次,。,%。安居富民3400户、定居兴牧150户。江苏省对口援助霍城县至今已走过了10个年头,这10年来援疆政策给霍城人民带来的实惠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然而对口援助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较为明确的对口援疆的法律依据只有《民族区域自治法》之第六十四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口支援,……”而在《宪法》中,也只有从第一百二十二条“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的表述中去找寻对口援疆政策的法律支持。除上述法律条款外,更多的是依靠中央和各援助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种纲领性、规范性和政策性指导文件的相关内容作为开展援疆工作的具体指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等。依据这些文件进行操作,可浮动空间很大,执行起来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效果自然也会打折扣。
二、政策宣传不到位,没有在全社会建立共同愿景
对口支援不仅仅是某一地区或某一些部门的责任,更是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由于缺乏共同愿景,再加上对口支援双方在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给援疆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阻碍。
许多人对于对口援疆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了解不够,无论是对口支援的双方,还是其他地区、组织,都缺乏共同愿景,从而也缺少共同合作努力奋斗的动力。
三、过多的援疆烙印使当地民众产生抵触情绪
许多援疆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都打上了支援方的烙印,霍城县的一些单位因此而改名。如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改名为霍城县江苏医院,霍城县第三中学改名为霍城县江苏中学,新建的老年活动中心的墙上挂着
“霍城县老年干部活动中心―江苏省援建”的字样。这给当地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挫败感,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四、影响本地干部晋升
前文中提到,从2002年起霍城县成为中组部选定的由援疆干部担任县市委书记工作的援疆试点县。目前,第七批援疆干部在县各部委办局担任职务情况如下:
对口援疆政策的典型问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