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比较
弗洛伊德早期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他后期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人格的结构系统,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弗洛伊德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人格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 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操纵人格结构的心理能都来自于本能。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无意识本能的支配。一个人在心理上干什么取决于本能在人格各部分中的配置和流动。本能在人格三大系统中的分布和转移, 就形成了人格的动力系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史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他所理解的性事广泛的,不仅包括性成熟后的性,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观念。他具体把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在荣格人格结构论中,他将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又包含众多的原型。主要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在荣格看来,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层次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其中一种结构可以弥补另一种结构的不足。这种互补作用既可表现在心态之间, 也可以表现在功能之间。
荣格认为,构成人格结构的心理要素不能静止不动地支配人格, 它们要在一定的心理能量作用下建构人格。荣格从心理能量的来源性质、分配、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动力观。
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并不总是向前, 当它在外界受到挫折无法解决冲突时,就会出现退行—把能量从外界退回到潜意识中以求解脱, 因为潜意识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人格的发展虽然是连续的,但又具有一些独特性质的生活阶段。荣格将人格发展分为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荣格依据意识的两种心态、四种功能的不同组合,把人格种类型分为: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上述几种类型只是极端的描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多属于混合型, 往往是以其中一种心态和功能占据优势, 其它为辅而已。荣格的人格分类是以生物本能为基础,否定了人格的社会性,但他揭示的内倾、外倾这一人格维度,为后来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弗洛伊德和荣格人格论的不同之处之一在于对心理结构的划分。弗洛伊德的划分,完全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而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所谓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它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弗洛伊德总是陷入一种更适应于个体心理学和具体因素的探讨方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