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级我的“家”
【摘要】利用“家”的理念,营造“家”的氛围;利用真情关爱,体验“家的温暖”;利用民主管理,争当“家”的主人;利用活动载体,焕发“家”的活力,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捷径和法宝。
【关键词】班级;家;活动
一、教室布置,营造“家”的氛围
教室是既是师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师生在思想道德、心灵、情感等方面交流共鸣的精神场所。尽情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与天赋,利用现有资源,营造温馨,幽雅的教室环境,让学生体验“家”的氛围,进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苹果树,结出我们的“全家福”
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家”的主阵地。在教室左面墙壁上,全班动手绘制了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树上结满三十七个苹果,一个苹果就是一个学生,红红的苹果上镶嵌着学生活泼可爱的相片,相片底部写下学生心愿。在树根和主干处,是所有科任教师的相片和表达心愿的话语。“根连根,心连心,共成长”这几个金色的大字,在“全家福”下面熠熠生辉。这张色彩搭配协调美观,寓意深刻,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全家福”,时刻散发出家的气息。
(二)知识吧,放飞我们的“家庭梦”
在学校图书室里借阅课外书籍,发动全班学生,捐出自己的课外书,布置一个“知识吧”。“知识吧”里还贴上一些卡通图案,制作一些手工作品,摆上几盆花草,一股浓浓书香气息就扑面而来。由学生轮流做吧台管理员,课外时间,学生扑进吧台里吮吸知识的阳光雨露,放飞自己的梦想。
(三)生活区,流淌我们的“亲人情”
教室的一个角落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生活区”,那里有“百宝箱”,存放着由班费购买的纸巾、指甲刀、创可贴、棉签、酒精,感冒药等日用品。充满温馨的生活区里除了整齐地摆放着学生的餐具,还置有饮水机,为孩子们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无处不在的亲情,时刻温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
二、真情互动,感受“家”的温暖
(一)家访,班主任的“家庭作业”
现在农村的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隔辈看守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多数监护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自己的孙辈又过于溺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良习惯越来越多,往往就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家访就成了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家庭作业”。家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作用是巨大的。班主任要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家长的面前,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现实所需,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家长,学生的情感距离,为班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真情互助,我们的“家常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是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让他们及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对他们树立信心,走出困境非常重要。
我班有一个孩子――小亮,父亲耳聋,不能外出挣钱,母亲先天性眼瞎,并且瘫痪在床,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在免费午餐还没到位前,小亮天天吃着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天气越来越冷,冰冷的饭菜难以下咽。看到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悄悄地给他垫上了一周的生活费。当班里的孩子知道了小亮的情况后,第二周,他们把自己的零花钱慷慨地捐出来,让小亮每天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
小亮感动不已,平日内向的他逐渐活跃起来,第二学期还主动担任劳动委员,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感恩。像这样你帮我助的事例还很多,“谁有困难,有
我的班级我的“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