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来曾详<<室内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
张倚曼<<>>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年
张倚曼〈〈室内设计经典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年
吴昊〈〈流动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
一、室内环境设计概述
室内环境设计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而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学的任务是构想一个带用空间的立体并使其尽量地漂亮和实用。早在十九世纪以前,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代名词,大多数的建筑师认为,装饰是建筑艺术与单纯房屋设计的主要区别。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变革扩展了建筑的内涵,现代建筑设计的概念取代了建筑装饰,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装饰在建筑的个性化、建筑传统的继承以及满足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建筑装饰业带来了一次繁荣,大量的家庭居室和高楼大厦对新颖、美观、富于个性的装饰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建筑装饰设计不是仅仅考虑建筑作为六面体的问题,而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利用平面和空间的构成、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配合物质手段创造出预期的格调和气氛。它包括各种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装饰设计以及小区建筑环境设计。其中,室内环境设计不只是简单的装饰,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它应该是充分满足室内空间的性质和用途,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风格)相适应,通过对空间、造型、细节、色彩、艺术品等进行综合性整体设计,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开始重新考虑,并由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持别是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住宅条件的改善,“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普通百姓参与设计或自己动手布置家居已形成风气,这就给广大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设计师, 不但要从专业的高度为广大群众设计出优美的环境, 同时还肩负着对普通百姓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任务.
纵观我国目前的室内环境设计, 虽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五星级酒店, 但却始终是给人以“拒人千里”的感觉。钢筋混凝土的建筑, 再加上“堆金砌银”的室内装璜, 确实能给人一种豪华的感受, 但绝非是豪华的享受。一尘不染的大堂, 除了黄色的灯光能给你一丝暖意, 很难再找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实际上, 我们的室内环境设计师往往只注重室内空间的硬装饰部分, 而忽视了软装饰的重要性。室内环境是人的活动空间。设计师们在极认真地装饰着人的安身之所时, 却又把人的需要抛于脑后, 在无意中制造着要人适应的行为“规范”, 最终使人无所适从。
而这种一味追求浮华的室内装饰手法, 曾一度成为社会上流行的装修标准。由此“批量生产”了大量的看似华丽, 却并不舒适的室内环境, 包括为数不少的耗资不裴, 表面奢华的星级酒店、娱乐场所及与之对应的千篇一律的居室环境。
可喜的是,随着环境意识的迅速觉醒。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已被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和早已被别人设计好的环境不断扭曲时,开始渴望自身价值的回归。对奢华、虚浮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厌倦和排斥,转向了对大自然单纯、安详、永恒流露的向往。“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成为时尚。
室内环境设计的宗旨人是室内环境的主角,拥有创造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但当人们逐渐发现人工塑造的环境还远远不是他们希望的理想生活空间时,有必要重新以人为中心,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最适化的设计协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设计.
人是环境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人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当今人对室内环境的需求,表现出回归自然、重文化、高享受和重情感、多元性、自娱性与个性化的倾向。因此协调“人——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
由此可见,室内环境设计的成功与否,舒适宜人是关键。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起一种人与环境融洽的对话关系。
“绿色”的概念,是一段时间来国内外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其内容包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等。由于地球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急剧恶化,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应当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进行考虑,我们的观念与态度,行动与政策,道德与伦理,教育与培养,技术与科研等各个领域都要进行相应调整,而室内设计业的迅猛发展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因为它几乎包含和连带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全部内容。
因此,伴随着建筑的"绿色"时期的到来,室内设计也应同步进入"绿色"时期。我国长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