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反思 阳泉市第十一中学 李文瑞《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物必修3第五章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是教材中难点,也是学生在理解和解题中的学困点,本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仔细分析和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后,经过上课、评课等,收获颇多。一、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可以从“问题探讨”引入,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基本涵义。然后,提出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的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是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理解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后面的内容。研究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从一个种群流动到另一种群时,需要考虑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多方面的能量值,以某动物种群捕食种群A为例,可用下图表示。可以借助于某一具体的食物链,让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可概括:(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提醒学生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这是许多生态学家关注的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仅仅作定性的阐释是不够的,必须基于科学实验,用实验数据来说明问题,由此引出林德曼的研究。在学习“林德曼的研究”时,重点应放在如何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上。可采用“资料分析”的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能量”是科学中的核心概念,学生在学习本节时,应结合物理学知识,回答“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关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教学,可从分析“桑基鱼塘”着手。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人们在利用生态系统的资源的过程中,期望的“高效”与“持续”常常会发生矛盾。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二、教学反思:反思成功之处:1、这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一方面体现在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与教师的教学活动配合默契,另一方面领悟抽出原理要点的学习方法,以及运用原理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了主导作用,不仅是为学生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