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异”齐飞?
【内容提要】尽管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一个概念,但中美自建交以来就一直在摸索构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学术界围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讨论多从“求同”视角出发,力图通过发掘两国关系中的共同因素和交集所在,推动合作潜力和空间的扩大。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思考途径。然而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性却不可低估,有些差异甚至是根本性的。突出差异并非否定两国合作的可能性,而是强调在正视和摆正差异前提下如何深化合作。因此,中美之间既要求同,也要比“异”。求同是为了寻找共同合作的基础,比“异”是为了使各自更冷静地思考自己和对方。实际上,在比“异”的基础上求“同”,也正是40多年前《中美上海公报》得以签署的智慧所在。恰当的“比异”,正好可以看出两国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尊重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型大国关系比异与求同中美关系
【作者简介】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4)01-0026-13
中国是新型大国关系的探路者和先行者。新型大国关系虽然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外交实践中,中国一直在国际关系中探索与大国特别是俄罗斯(前苏联)和美国构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中俄(苏)关系历经坎坷和磨合,现在成为新型大的关键力量。就中美关系而言,准确地说,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就一直在摸索构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探索已历经了30多年而未止。
2012年底以来,中美两国首脑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视,使得这个概念迅速升温为中美关系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围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讨论多从“求同”视角出发,力图通过发掘两国关系中的共同因素和交集所在,推动合作潜力和空间的扩大。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思考途径。然而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性却不可低估,有些差异甚至是根本性的。突出差异并非否定两国合作的可能性,而是强调在正视和摆正差异前提下如何深化合作。因此,中美之间既要求同,也要比“异”。求同是为了寻找共同合作的基础,比“异”是为了使各自更冷静地思考自己和对方。实际上,在比“异”的基础上求“同”,也正是40多年前《中美上海公报》得以签署的智慧所在。恰当的“比异”,正好可以看出两国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尊重奠定基础。本文在“比异”的基础上认识和思考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希望能够为时下学界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讨论提供一个补充。
一、历史与规律
同样的事情重复发生,背后必有规律。人们对某种现象背后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受到时代和立场的局限的。大国关系交替背后有很多规律和可能性。有关守成国家与新兴大国之间必然跳不出对抗的规律,多多少少被学界和一些国家夸大了;而且,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被一边倒地聚焦于新兴大国
“挑战”守成大国、新兴大国“不守规则”、新兴大也不合常理的,具有误导性。在欧洲内部,大国关系曾经长期表现为以冲突方式来处理实力对比的变化问题;在西方崛起的历史上,长期以战争方式取得对其他世界的优势和支配地位,其崛起史很大意义上就是一部战争和扩张史;在美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中,美国自身同样是通过战争方式确立、并惯常以战争或战争威胁方式来护持自己的霸权地位的。
按照这种建立在地区国际政治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研判中国未必有效。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经验要复杂得多。西方需要学习中国历史,才能够为其与中国打交道找到新的坐标;反过来,中国也需要跳出西方中心论的偏狭,向西方将自己近代以来中外关系历史讲清楚,帮助别人理解中国与世界的特殊关系。这对崛起中的中国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都是极为必要的。
近代以来的中等一员的身份参与西方主导的等。1919年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粉碎了一大批中国浪漫主义知识分子对列强的幻想。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很大意义上是由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事件决定的。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100年后回顾这场战争,对我们向前看也许不乏意义。今天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后来的历史至少产生三大影响:其一,俄国十月革命,反抗的是资本主义体系;其二,德国在屈辱中东山再起,反抗的是凡尔赛体系,以致走向极端;其三,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革命建国的道路,反抗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体系。
在国际体系的变革进程中,中国的作用和意义至少有四个方面被低估了;不了解这四个方面,外人将很难理解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前景。第一,中国抗日战争在第
“比异”齐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