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讽刺剥削者的著名的
两首诗-《伐檀》、《硕鼠》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以前,本只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邺(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等,其一百六十篇。大多是各侯国民问诗歌,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于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生活也有所反映,是《诗经》中最有价值,民主性精华最多的部分。《雅》有《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在《小雅》中保存了少量民歌。《大雅》全是贵族的诗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共四十篇。出于统治阶级的《雅》《颂》部分,有些是宴会的乐歌,也有不少暴露时政的作品,表现了对周室趋于衰落的不安和忧虑;还有一些祀神祭祖的诗,提供了关于周的兴起、周初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的重要资料,但其主旨在于歌功颂德,宣扬统治者承天受命的思想。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直书其事)、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以之辞)的手法,其优秀诗篇,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对我国二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资料。
伐檀
【解题】
《伐檀》选自《诗经·魏风》。原是古魏国的一首民歌。古魏国是西周初年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灭于晋,故地在今山西省芮城县附近。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主要是奴隶,少数是农民)受到奴隶主阶级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他们不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甚至没有人生自由,除了从事耕作或畜牧的艰苦劳动,还要负担一切劳役,战争时还要出征作战。他们的劳动所得都要献给主人,自己经常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而剥削者却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人民自然会产生一种反抗意识,《伐檀》这首诗就反映了这一社会内容。伐,砍。檀,檀树,木质坚实,古代常用作制造车子的材料。
【注评】
坎(kǎn)坎伐檀兮(xī), 坎坎:象声词,斧头砍树的声音。兮:语气词,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相当于“啊”“呀”等。○写奴隶们伐木的情景。“坎坎”这个象声词,既描摹出伐木声响的沉重感,又表现了伐木劳动的艰辛。 置之河之干兮。 置:放置。干:涯岸,水边。之:前一个,它,代词,指伐檀树,后一个,的,助词。“河之干”是补语,表明“置”处所,前边省介词“于”。下文“河之侧”“河之漘”同。○写奴隶们运木的情况。将坚实沉重的檀树从山上运到河边,亦见劳动的繁重。以上为一层,具体描写奴隶们的劳动生活。 河水清且涟猗(yí)。 且:连词,表并列,而且。涟: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原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指泛起波纹。猗:语气词,与“兮”的作用相同。○借景起兴,触景生情;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诗歌以河水的清澈和波纹的姿态写出了环境的宁静优美,奴隶们面对这优美的环境,不禁联想到自己悲苦的处境,两者恰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于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怨恨油然而生。 不稼(jià)不穑(sè), 稼:播种。穑:收获。这一句的主语是当时的“贵族”,即下句的“尔”。 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胡:为什么,疑问副词。下文的“胡”同。三百:表示数量多,非实指。廛:古代一夫之田,即百亩。禾三百廛,指三百个男劳动力所生产的粮食。按:历来注家对“廛”的解释不一,此依《辞海》注。课本注
“廛”为“一亩半地”,可以互参。 不狩(shǒu)不猎, 狩、猎:冬天打猎叫“狩”,夜里打猎叫“猎”。这里都泛指打猎。 胡瞻尔庭有县(xuán)貆(huán)兮? 瞻:望见。尔:你们的,代词。县:悬挂,作“貆”的定语。“县”后代写作“悬”,“县”“悬”是古今字。貆:幼小的貉(hé),又称貉:(háo)子,皮可制裘。○两组对比,强烈鲜明,将奴隶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剥削本质揭露无遗;两个“胡”字,理直气壮,质问有力。以上为二层,写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愤恨与反抗。 彼君子兮, 彼:那,那些,代词。君子: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 不素餐兮! 素餐:白吃,指不劳而食。下文“素食”“素飧”意思相同。这都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语。○以上为三层,写对奴隶主的嘲讽和讥笑,出语机智,尖刻辛辣。
这一章,深刻地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剥削本质,表现了奴隶们对他们的愤怒与反抗。
坎坎伐辐(fú)兮, 辐:车轮中间的辐条,这里指制辐的木材。 置之河之侧兮。 侧:旁边。○以上为一层,内容同于一章一层。 河水清且直猗。 直:直的波纹。《毛诗》:“直,直波也。”这里用为动词,指泛
诗经中讽刺剥削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