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防御机制分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防御机制的分析
(一)、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种类很多,主要有这么一些种类:
(1)转移(Displacement)。又称为置换,是因为某事物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向发泄到另外的对象上去,即找“替罪羊”。〖例如,有的学生看到中国足球队输给其他队时,满肚子的委曲、恼火情绪不能向足球队发泄,就拿酒瓶出气,狠狠地砸一通〗。
(2).升华(Sublimation)。把不为社会、超我接受的受压抑的欲望、冲动转化为有建设性的活动能量。〖例如,体育竞赛、辩论赛、演讲赛能把学生的进攻性转化为奋力拼搏的精神。〗
(3)压抑(Repression)。指一些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不被意识接受,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常会生病(如感冒发烧),这种病的原因并不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潜意识中逃避考试的欲望,因为生病可以请假缺考,又可免受批评,还可博取他人的同情。而这种动机学生并不意识到。〗
(4)退行(Regression)。又称退化。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早期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式应付当前的情景。〖例如,有的学生考试或竞赛失败后,便卧床不起,不思茶饭。这时,其潜意识便退回到了婴幼儿时期,因为那时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不用负任何责任。学生败北卧床是一种婴幼儿行为,目的是逃避现实,解除痛苦。〗
(5)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把潜意识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对某位异性同学有好感,但却在他或她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非常冷漠。〗
(6)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称文饰作用。指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辨护,以使其可接受。它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例如,有学生评不上三好生,就说三好生没意思〗。二是甜柠檬心理,即把已经接受了的不好的东西说成是好的。〖例如,有的学生成绩差就推崇“60分万岁”。这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7)压制(Suppression)。指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无法满足时,有意识(或半潜意识)地压住、控制、想办法延期满足。〖例如,青年学生看到中意的异性会产生莫明其妙的冲动、想入非非,但理智和修养会使他克制自己,或通过合理的途径追求〗
。它与压抑的区别在于,压抑是潜意识中进行的,人不知道被压抑的动机;而压制是有意识性的,人自知被克制的欲望。
(8)投射(Projection)。指把不被超我接受的动机、意念、情绪等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例如,关系紧张的同学,彼此常会把敌意归咎于对方,认为“我对他确实不错,是他对我不怀好意”〗。
(9)内投(Introjection)。指把外界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内心里,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它与投射相反,投射好比放电影,内投好比照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内投作用。所以有的学生交结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会不知不觉地堕落。内投的目的是为了与环境一致,以免遭环境的攻击。内投往往是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事物,它既吸收自己爱

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防御机制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1170929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