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传热学第七章.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传热学第七章.ppt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1
第五章我们分析了无相变的对流换热,包括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
下面我们即将遇到的是有相变的对流换热,也称之为相变换热,目前涉及的是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两种。
相变换热的特点:由于有潜热释放和相变过程的复杂性,比单相对流换热更复杂,因此,目前,工程上也只能助于经验公式和实验关联式。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2
§6-1 凝结换热
凝结换热的关键点
凝结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发生,膜状凝结和珠状凝结
冷凝物相当于增加了热量进一步传递的热阻
层流和湍流膜状凝结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
会分析竖壁和横管的换热过程,及Nusselt膜状凝结理论
凝结换热实例
锅炉中的水冷壁
寒冷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许多其他的工业应用过程
为什么会产生凝结现象?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3
凝结换热中的重要参数
蒸汽的饱和温度与壁面温度之差(ts - tw)
汽化潜热 r
特征尺度
其他标准的热物理性质,如动力粘度、导热系
数、比热容等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4
1 凝结过程
膜状凝结
沿整个壁面形成一层薄膜,并且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凝结放出的汽化潜热必须通过液膜,因此,液膜厚度直接影响了热量传递。
珠状凝结
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的浸润壁面时,则在壁面上形成许多小液珠,此时壁面的部分表面与蒸汽直接接触,因此,换热速率远大于膜状凝结(可能大几倍,甚至一个数量级)
g
g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5
虽然珠状凝结换热远大于膜状凝结,但可惜的是,珠状凝结很难保持,因此,大多数工程中遇到的凝结换热大多属于膜状凝结,因此,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珠状凝结
2 纯净饱和蒸汽层流膜状凝结换热的分析
1916年,Nusselt提出的简单膜状凝结换热分析是近代膜状凝结理论和传热分析的基础。自1916年以来,各种修正或发展都是针对Nusselt分析的限制性假设而进行的,并形成了各种实用的计算方法。所以,我们首先得了解Nusselt对纯净饱和蒸汽膜状凝结换热的分析。
假定:1)常物性;2)蒸气静止;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4)气液界面上无温差,即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5)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量转移只有导热;6)液膜的过冷度忽略; 7)忽略蒸汽密度;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6
g
t(y)
u(y)
Thermal boundary layers
Velocity boundary layers
微元控制体
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5-15),(5-16),(5-17)
下脚标 l 表示液相
x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7
考虑(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考虑(5) 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量转移只有导热
考虑(7)忽
略蒸汽密度

只有u 和 t 两个未知量,于是,上面得方程组化简为: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8
边界条件:
求解上面方程可得:
(1) 液膜厚度
定性温度:
注意:r 按 ts 确定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9
(2)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整个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3) 修正:实验表明,由于液膜表面波动,凝结换热得到强
化,因此,实验值比上述得理论值高20%左右
修正后:
定性温度:
注意:r 按 ts 确定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10
时,惯性力项和液膜过冷度的影响均可忽略。
对于倾斜壁,则用 gsin代替以上各式中的 g 即可
另外,除了对波动的修正外,其他假设也有人做了相关的
研究,如当并且,
(4) 水平圆管
努塞尔的理论分析可推广到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
式中:下标“ H ”表示水平管,“ S ”表示球; d 为水
平管或球的直径。
定性温度与前面的公式相同

传热学第七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92629196
  • 文件大小1.45 MB
  • 时间2018-09-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