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断魂枪
一五断魂枪
作家与作品
老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抚养长大。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还经常去听说书、大鼓,和朋友一起唱京戏。这对他后来从事通俗文艺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许地山的鼓励下开始写小说。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创作经验谈《老牛破车》及《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7年,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主人公祥子是个壮实勤劳的人力车夫,他幻想以个人奋斗来扭转自己的命运,靠辛勤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结果只能是“痛苦地活着、冤屈地死去”。小说深刻揭露了万恶的旧社会,鞭挞了人吃人的制度。小说没有给祥子和劳动人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但却寄予深切的同情,为他们发出了控诉,喊出了怨恨。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
抗战爆发以后,老舍辞去教职,在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活动做了不少工作。1939年老舍以“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文艺界代表的身份,赴西北战地慰问抗敌将士。在抗战活动中,老舍的革命热情更为高涨,创作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有长篇小说《火葬》,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还有剧本《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此外,还写了不少诗歌、杂文、鼓词和京剧剧本。
1946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同志要曹禺写信请他回国。日夜思念祖国的老舍得知后,激动非凡,立即动身,历尽艰难,于1949年底返回北京。老舍努力吸取新的思想,热情参加各项工作,曾被选为全、中等。由于亲眼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创作也更加丰富多彩,从1950年至1965年,光剧本就写了十多个,其中有:《方珍珠》(1950年)、《龙须沟》(1951)、《春华秋实》(1953年)、《西望长安》(1956年)、《茶馆》(1957年)、《红大院》(1959年)、《女店员》、《全家福》(1960年)、《宝船》(1962年)、《神拳》(1963年)。此外,还写了不少报告文学、杂文、短评和通俗文学作品。1953年10月,老舍去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指战员一起生活了五个月,写成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歌颂我军“老秃山”战斗的英雄业绩。1955年老舍翻译了肖伯纳的著名戏剧《苹果车》,改编昆曲《十五贯》为京剧。
这中间,数《龙
须沟》一剧影响最大,该剧以龙须沟今昔巨变为背景,反映了劳动人民解放前后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揭露旧社会,热情赞美新中国。剧中的程疯子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典型,他善良而又懦弱,被黑暗旧社会逼成疯子,受尽了凌辱和摧残。解放后,他获得了新生,疯病好了,为大家管自来水,还编数来宝,歌唱穷人大翻身,歌唱龙须沟大变样。在
一五 断魂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