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一、教学目的
(见词语表);
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
1、探讨文章主旨。
2、揣摩重点语句。
三、教学设想
基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局部语言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学习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敢于在文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质疑。
2、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一定数量的预习作业交由学生思考;也可采用“比较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篇语言特点、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深入领会文章的目的。
4、学完本文后,可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附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挽联或对联可用投影仪出示。)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人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温故知新
1、提问:谁能给大家讲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事?
2、提问: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看法:
①厉害,不容易接近。在唐弢先生的《琐忆》中谈到当时社会上的议论:“……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而且鲁迅先生的文章言词犀利,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②感情丰富。如《故乡》、《孔乙已》、《阿q正传》等小说都表现了作者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同情与命运的关注;当朋友被反动派残暴地杀害后,作者表现了极大的悲愤,如《记念刘和珍君》。
③为人正直,勇于自我剖析。如《一件小事》。
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
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ita291961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