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食物在消渴方剂中的使用方式.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食物在消渴方剂中的使用方式
【关键词】食物;消渴方剂;使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25-01
食物在消渴历代的治疗方剂中广泛应用,孙思邈就曾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1]。
1 纯食物(含日常食物和药食兼用)方剂
纯食物方剂在消渴治疗中使用较多,并且多数只含一种食物,如《金匮要略》的文蛤散、《小品方》活螺;《千金方》用豉汁、竹根汁、青梁米汁;《外台秘要》的青梁米、豉汁、竹根;《葛氏方》的竹沥、《新录方》的臭泔、《龙门方》的胡麻油、葵汁;《经心方》的黍米汤(单用黍米一味);《陶弘景本草注》的冬瓜汁;《圣济总录》的小豆、大麦仁。这些都是运用单味食物入方。
但是也有一部分纯食物方剂为多味食物组成,如《医心方》中的粟米和臭泔搭配;《圣济总录》中沃焦散方中鱼和干荷叶的搭配,亥骨饮方中的猪脊骨、枣、甘草和干姜的搭配;《审视瑶函》中黑豆和酒的搭配等。
并且在纯食物方剂中的服法中有常出现“绞汁”,即直接取汁饮用,在金元之前尤为常见。《太平圣惠方》中:“治消渴发动,饮水无限,口干渴方:生萝卜,烂捣绞汁二升,任性渴即饮之。
”[3]《圣济总录》:“治渴利小豆汁方:小豆(不限多少)上一味,水煮熟捣烂。细布绞取汁,每服一盏,不拘时,频服即瘥。”《简明医彀》中出现了取桑葚汁、萝卜汁等直接饮用来治疗消渴。冬瓜汁、竹沥、芦根汁也普遍应用。
2 药食并用方剂
消渴的治疗方剂中,涉及食物(含日常食物和药食兼用)的方剂比例很大。从之前的统计可以看出食物出现的频次占到所有药材出现频次的30%-40%。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结合形势也有很多[2]。
药食同方
将食物和药物共同组方,同入汤剂或作丸、散服用。
此用法在消渴治疗中最为常见。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古瓦汤:“治消肾消中,饮水无度,小便频数干葛、天花粉、人参、鸡(净洗焙干,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大钱,用多年古瓦碓碎,煎汤调下,不以时候服。”《圣济总录》:“治消渴疾久不愈,楮叶散方:蜗牛(焙干半两)、蛤粉、龙胆(去土)、桑根白皮(炒各一分),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煎楮叶汤调下,不拘时候。”[4]
生姜、大枣、甘草、赤小豆、羊肉、米、藕、猪肚、甘蔗、干姜、文蛤等都常以此方式与药物结合出现在方剂之中。
药材预处理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鹿茸丸中,苁蓉、牛膝都是先经过酒浸后入药;《卫生宝鉴》的生津甘露饮子中黄柏为酒拌、知母为酒洗后入药;《御药院方》的加减八味丸中泽泻的入药前处理方法为酒润蒸一次;龙凤丸中的菟丝子为酒浸炒后入药;《证治准绳》中生津甘露饮子中的黄柏为酒炒后入药;天门冬丸中的鹿茸为酒炙后入药。《太平圣惠方》有一方中人参用鸡子清调。
苁蓉、鹿茸、黄柏、当归、生地黄、菟丝子、知母等药材在入药前大都经过酒处理。

古人说:“药物煎煮最宜深讲,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古代医家对于消渴方剂的煎煮非常讲究。在煎煮某些药材时直接以食物的汁液代替水于药物同煮,如藕煎汤煎药。
煎汤代水
有些药材在煎煮时,用的是食物熬煮后的汤汁代替水共同煎煮。如煮羊肾汤煎药等。
有些是食物先煎煮,然后取

食物在消渴方剂中的使用方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actupq73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