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自1929年大危机爆发起,经济学界就没有停止过对危机根源的反思。可是主流的反思却始终不得要领,总是在“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之类的老生常谈上转圈。遗憾的是,对当下次贷危机根源的认识依然如故。表面上看,这两次危机的
原因大相径庭:1929年大危机的导火线是有效需求不足;当下次贷危机的导火线却不再是
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过度”。其实,资本世界的古典危机与当代危机并无本质
不同:都是生产过剩危机。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
需求方。由于危机根源于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仅用“风险-监管”的分析框架
,已经很难对其做出本质上的把握,因此,必须对危机作“马克思的追问”。
如果以2007年初为起点,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已经接近两年了,迄今不仅尚无缓解迹象,
而且进一步恶化的势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当危机还处于萌芽阶段时,除了少数不识
时务的另类以外(比如宋鸿兵),学界的主流们好象并不在意,多半是漫不经心,轻描淡
写地说几句“不要大惊小怪”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后来眼见危机的动静越来越大,于是
又纷纷三缄其口,知趣地闭上了嘴。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不知道是因为“有苦难言”还是
因为“无可奉告”,面对或许是“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学界的许多重量级人
物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沉默,忽然间集体失语。尽管沉默往往是自信的表现,但无论如何,
现有的危机理论正在经历着危机本身的无情拷问。在这些危机理论中,我最感兴趣的,同
时也是打算在本文中讨论的,就是对次贷危机根源的解读。
一、主流的解读
有关次贷危机根源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流观点(主要见诸于官方的报刊);另一类是非主流观点(主要局限在非官方的学术网站)。由于非主流观点通常并不具
有学术上的权威性,学界中的人也往往不屑一顾,所以本文的焦点将集中在主流观点上。
在主流观点中,有三个重要人物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个人物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名誉主席,有“金融期货之父”之称的梅拉梅德。此公对次贷危机根源的分析不仅“具象”、“直观”,而且“通俗”、“普世”。在接受记者采
访时他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监管缺位。梅拉梅德认为,次贷
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有二:首先是次级房贷债券在发行过程中信息不够透明。当次级抵押
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
能力。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其次是政府监管缺位。政府把对
次级房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
机构留下了太多操作空间,然而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可靠。[1]
2008年春在北京举行的“中美金融高峰论坛”上,与会中美专家的分歧看似不小,其实仍然是梅拉梅德逻辑的展开。在争论中,部分学者将矛头指向了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他们认为:正是包括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抵押支持证券(CDO)在内的结
构性金融产品,导致了金融风险在全球的扩散和放大;在OTC市场上,信用衍生产品能够不
断
“繁衍”,并且很难被监管。因此,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造成目前“灾难”的主要原因。
而纽约银行梅隆中国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总裁
不应忘却马克思的追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