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
2005年8月15~8月18日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有228位海峡两岸美术教育界人士出席,共同展示并分享近年来美术教育的丰硕成果。
大会主题:人文性·生态性·灵性
课程有三大价值取向:社会、课程与学生。
“人文性”是后现代课程主要的社会价值取向,大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台湾已把课程名称改为“艺术与人文教育”。
“生态性”是后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强调课程的背景化、开放性、非线性结构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灵性”是后现代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主要目标,发掘学生潜在的聪明和智慧。
欢迎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
大会还同时举办:
两岸四地教师的“教学观摩”(三场小学、三场中学)
“两岸四地,情系华夏”学生美术创作展
“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览
海峡两岸美术教材、美术用品展销会
当一个海浪掀起的时候,没有一滴水珠能逆向而行。
--自然规律
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时,没有一个行业能停止不前。
--社会发展规律
美术教育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的时代!
“视觉文化”的时代
?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
“视觉文化”的时代
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已不再是对文字的图解,相反在某些场合,文字已沦为图像的注解,出现了“图像霸权”。
虽然图像并未取消文字,却已威胁到文字,而且危及到文字所代表的理性主义价值观。
视觉文化和图像霸权对于诉诸于视觉的美术教育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提出什么新的要求呢?
“视觉文化”的时代
(1)图像、视觉对象、视觉事件等图形话语同样传递着各种意义和信息,而且传达着文本话语难以表达的意义和信息;
(2)图形话语是一种流行于全球且又无需翻译的语言;
(3)需要通过必要的学习才能获得与阅读“同等深奥”的“视觉读写能力”。
审视学校诸科教育不难发现,唯有美术教育方能胜任“视觉读写能力”的培养。
2.“三维目标”概述
(一)新课程提出按“三维目标”设计课程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三维目标”概述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原国家《美术教学大纲》(1992):
小学:
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
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惟能力和创造能力。
2.“三维目标”概述
原上海市《美术课程标准》(1991):
,逐步爱好造型艺术;知道有关绘画、美术工艺制作以及美术鉴赏方面的基础知识。
,表现生活中的趣事和自己的意愿。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追求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家乡、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2001):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三维目标”概述
美术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