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doc绪论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网络建构的虚拟社会中,网络媒介为人们提供
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广阔平台,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形
成庞大的“意见自由市场”;另一方面,网络媒介因其准入门槛较低,给社会带来了
不少弊端,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谣言泛滥将干扰正常社会秩序,因此编造谣言的行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
么地方,编造谣言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造谣者也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法
律制度的严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谣言借助“网络的翅膀”,具有
了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破坏性强等特点,日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
稳定的重要因素,成为各国谣言防控的重中之重。自 2012年 3月中旬以来,我国相
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网络谣言的整治行动,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清理了 21万
余条网络谣言,关闭了 42家网站。
当前,我国已有包括《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
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对防控网络谣
言、惩治造谣传谣者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时至今日,网络谣言仍不时出现。其
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网络谣言的出现和传播,不仅引发民众不必要的恐慌,而且
使相关行业蒙受不必要的巨大损失。
研究意义
本文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研究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和防控,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探讨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和防控,不仅能够为研究网络
谣言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丰富谣言研究理论,而且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传播学及
其他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体系。
就现实而言,研究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不管是对大众传媒、食品产业、媒介受
众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大众传媒角度而言,通过对食品安全
类网络谣言的传播环境、扩散动力、传播过程进行研究,找出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
的有效防控措施,可以帮助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介更好地应对谣言,重树公信力。
1
从食品产业角度而言,对防控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既可以避免食品产业
因谣言而蒙受无妄之灾,又能够避免公众对食品产业一再失去信心,为食品产业的
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从媒介受众角度而言,通过分析网民群体在造谣传
谣时的无意识心理和动机,能够引导受众在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时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帮助受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学会去伪存真。从整个社会
角度而言,对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能净化社会风气,消
弭不安情绪,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维护社会团结和睦。
已有研究与不足
当前,已有学者对谣言、食品安全报道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具体到
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而言,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
谣言第一次吸引人们视线、为人们所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各
种战时谣言对二战影响巨大,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截至目前,有关谣言的研
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学者们从传播学、社会学、
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谣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对于谣言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注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G·奥尔波特和 L·波
斯特曼把谣言定义为“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
的特殊陈述”。[1]彼得森吉斯特认为谣言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
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2]波普洛认为,谣言是“人与人之
间非正式地、通常是口头传播的未经证实的消息”。[3]罗斯诺费恩认为谣言“指没有
得到证实而又无法反驳的信息”。[4]这些定义虽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强调了谣言的
未证实性。在强调谣言的未证实性基础上,把已辟谣的消息也划归为谣言的卡普费
雷则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
的消息”。
[5]
关于谣言的生成与扩散,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 1947 年总结出了一个关于谣言
的公式:R=I×A。其中,R 指 Rumor,即“谣传”;I 指 Important,即“重要”;A 指
Ambiguous,即“含糊”。公式指出,谣言的产生与事件的重要程度以及含糊程度有关。
事件越重要、越含糊,形成谣言的规模就越大。1953 年,克罗斯对这一公式进行了
补充,他认为 R=I×A/C。其中 C 指 Critical ability,即“批判能力”。与奥尔波特和波
斯特曼的公式相比,克罗斯这一公式加入了传播者的因素,认为影响谣言的重要因
素不仅包括事件的重要性和含糊度
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